首页 >> 学识问答 >

习得性无助的成因与消除(习得性无助的意思)

2022-09-26 02:57:34 来源: 用户: 

您好,现在瑶瑶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习得性无助的成因与消除,习得性无助的意思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产生原因学业不良状态的长期积淀"习得性无助"而产生的绝望、抑郁、意志消沉心灵偏差现象,正是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的根源。

2、学生在学业不良状态的长期积淀导致了非智力品质的弱化,初中时,一部分学生曾经努力过,也曾经洒过汗水,但无论怎么努力,仍然常常失败,很少甚至没有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3、一次次的失败,促使他们对此做出了不正确的归因。

4、认为自己天生愚笨,能力不强,智力低下,不是学习的材料,因而主动地放弃了努力,举起了白旗。

5、也有另一部分学生同样努力过,也曾经取得过自认为可以的成绩,但是往往不如他人,因而很少得到班主任老师的表扬,长期被忽视,便逐渐丧失了自尊心,变得破罐子破摔起来。

6、这便形成了"习得性无助"的学生群体。

7、无助感与失尊感均是"习"得的,不是天生的,是经过无数次的重复、无数次的打击以后慢慢养成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

8、在厌学群体中,此类学生占了很大的比重。

9、不恰当的评价方式绝大多数儿童入学时是积极向上和充满热情的,他们对新奇事物充满兴趣,对一切活动都愿意去尝试。

10、只是有些儿童发现自己或同伴在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常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嘲笑时,便产生了焦虑情绪,对于探求事物和参加活动产生了恐惧心理。

11、如果有人监督自己便显得焦虑不安和信心不足,完成任务就格外困难。

12、经历了一系列失败后,他们开始相信自身缺少取得成功的能力,不愿意为完成任务而付出认真的努力,而把主要精力放在维持他们在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所谓“自尊”和“身份”上。

13、"习得性无助"是一渐变过程,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不恰当的评价方式,强化了这一趋势。

14、不正确的归因"习得性无助"现象产生的主要根源在于一个人的归因方式。

15、当他认为造成他学业、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内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时候,就容易感到内疚、沮丧和自卑,认为无论尽多大努力,都将难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从而降低学习动机,不愿做尝试性努力,得过且过的心灵偏差。

16、在人群中,不同层面的人或人的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习得性无助”的心灵偏差现象,职业学校中的学生表现的比较集中和典型,所以,我们选择这一课题,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和研究,能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更多有效的思路和方法。

17、心理特征低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指个体希望从事有意义的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满意结果的内在心理动力。

18、成就动机高的个体在活动中能够完全地投入并精益求精;在逆境中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19、“习得性无助”学生成就动机低,他们往往不能给自己确立恰当的目标,学习时漫不经心。

20、他们对于失败的恐惧远远大于成功的希望,因而不再指望自己成功。

21、低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指个体对于自己的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特征的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

22、它能够为个体提供自我认同感和连续感,帮助调节和维持自己的行为,对于个体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3、“习得性无助”学生在生理特征等各个维度上的自我概念均低于一般学生。

24、他们态度消极,对学习毫无兴趣;与同伴相处大多自卑多疑,认为自己不受欢迎,因而与同伴的关系日渐疏远。

25、消极定势“习得性无助”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往往是失败的,又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消极评价,从而逐渐形成了刻板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态度。

26、他们认定自己永远是一个失败者,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济于事。

27、他们还往往固执己见,不能吸收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并以消极的方式重复不变地对待学习问题。

28、低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自我感受。

29、“习得性无助”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低,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持怀疑和不确定的态度,因而倾向于制定较低的学习目标以避免获得失败的体验。

30、他们想的更多的是活动的失败。

31、遇到挫折时,他们往往没有自信心,不加努力便会放弃。

32、由于怀疑自己的能力,他们经常体验到强烈的焦虑,身心健康也受到损害。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