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您好,今天柳柳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办学思想与办学理念的关系,办学思想与办学理念的区别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您好,今天柳柳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办学思想与办学理念的关系,办学思想与办学理念的区别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和谐校园并非是“你好我好”式的一团和气,也不是个性被压抑、矛盾被掩盖、问题被搁置的“稳定局面”,而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

2、和谐校园的构建基于协调和默契,终于竞争与效益。

3、 何谓和谐校园?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

4、 构建和谐校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5、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和谐社会”这个新概念,并将和谐社会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位一体”的目标。

6、构建和谐校园同时也是教育规律的体现。

7、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的基础教育,尤其是中学教育普遍存在着“五育”之间、师生之间和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之间不和谐的现象,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教育的“畸形儿”,严重影响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

8、因此,构建和谐校园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校园掌舵人带领船员绕过险滩暗礁,走到光明彼岸的“顺水顺风”。

9、 和谐校园并非是校园人“你好我好”式的一团和气,也不是个性被压抑、矛盾被掩盖、问题被搁置的“稳定局面”。

10、和谐校园的“和谐”源于协调和默契,表现为水乳交融的自然状态,营造的是融洽的人际关系,协调的是各方面利益。

11、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和而不同”的重要思想,其实质就是倡导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

12、“和”与“不同”都是事物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条件。

13、学者乐黛云指出:“‘和’的主要精神就是要协调‘不同’,达到新的和谐统一,使各个不同事物都能得到新的发展,形成不同的新事物。

14、这种追求新的和谐发展的精神,为多元文化共处提供了不尽的思想源泉。

15、”构建和谐校园就是丰富和发展我国传统的“和合文化”。

16、 怎样构建和谐校园?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五方面的和谐发展入手: 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 所谓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首先表现为学校教育环境与社会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

17、社会是育人的大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无论是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他们的教育理论都是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强调的都是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

1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学校管理的开放性,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生走出教室,置身社会,在生活中学习。

19、我们期待着“和谐社会”的构想尽快变为现实,给学生发展提供成长的肥田沃土。

20、 其次是学校教育环境与家庭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

21、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22、家长的一举手一投足往往是无言的规范,对孩子的影响胜过千言万语。

23、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

24、《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重视家庭教育。

25、通过家庭访问等多种方式与学生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子女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26、”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学校要充分利用家庭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提供有关教育资讯,让家长明确良好家庭教育的标准;针对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给予解答和帮助,努力创设学校教育环境与家庭教育环境和谐发展的课程环境。

27、 第三,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还表现为学校教育环境中教学因素与非教学因素的和谐发展。

28、“教学因素”指的是以课堂为主渠道的诸种因素;“非教学因素”指的是学校的校园环境、办学理念、制度建设、校风校貌等校园文化方面的育人因素。

29、教学因素与非教学因素的和谐发展是形成和谐校园整体效应的关键性因素、决定性因素。

30、校园环境能起到无声的育人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

31、他并且指出:隐性课程乃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教育课程,是一种比其他任何正式课程更有影响的课程。

32、学生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中学习、生活、能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33、学校的办学理念要变成师生的共同追求,要内化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动。

34、学校的制度建设是各学校都在花大力气抓的一项工程,但千万不要走向教条化和形式化的倾向,制度几大本,条款一大堆,却成了管理的“摆设”,如果制度建设偏离了人本思想,偏离了共同的价值取向,就不会产生“谐振效应”。

35、 教育主体诸要素间的和谐发展 学校校长、副校长、中层干部、各科老师等诸要素共同构成教育主体。

36、构建和谐校园必须注重教育主体诸要素间的和谐发展,在提倡谅解与宽容、促进公平与公正的和谐氛围中,增强竞争实力,获得效益的整体提升。

37、校长作为学校的第一责任人,要在办学思想的形成上下功夫,要用自己的实力、活力、魅力去影响干部,影响师生形成共识的价值观、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等。

38、同一学科教师要摒弃文人相轻、同行是冤家的陋习,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不同学科的教师要打破画地为牢的学科壁垒与偏见,涉猎其他学科知识,改变自己单一的知识结构,走综合型教师发展之路。

39、在教师和谐互动的正向氛围中,完善学校的合作机制,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学校的兴衰荣辱都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都关系到渴求发展的莘莘学子。

40、 学科间的和谐发展 在高考升学率的压力下,学校各学科自然形成“主科”和“副科”的概念。

41、考试科目是主科,分值比例大的是主科,其余均为副科。

42、由此,学科地位、课时、作业、学生重视程度都发生了偏斜,难以形成教师的团队意识,合作发展就成了一句空话。

4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这无疑给学科间的和谐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44、课程改革的学分制管理又为学科间的和谐发展搭设了平台。

45、因此,教师应该转变观念,以课程改革为契机,成为促进学科间和谐发展、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者和生力军。

46、 “五育”的和谐发展 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以人体为喻,提出了“五育”并重,融合发展的思想。

47、他指出:“军国民主义者,筋骨也,用以自卫;实利主义者,胃肠也,用以营养;公民道德者,呼吸机循环机也,周贯全体;美育者,神经系也,所以传导;世界观者,心理作用也,附丽于神经系,而无迹象之可求。

48、”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仍然强调受教育者应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4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50、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51、”“五育”的和谐发展是改变重智轻德,片面追求升学率,单一追求智育的现状,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

52、“五育”的和谐发展就是素质教育的本质体现。

53、有专家指出,所谓素质教育,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并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

54、“五育”的和谐发展并不意味着学生各方面的均衡发展,而是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教育的整体效应。

55、在增长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劳技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都能和谐共进,为将来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可靠的接班人奠基。

56、 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和谐校园的构建最终还是要落实在学生身上,学生个性素质的高低是评价和谐校园构建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尺度;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标志。

57、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表的权威性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

58、”教育的过程是学生生命感受和经验体会的过程。

59、学生在主动学习、主体实践、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情、意、行诸方面协调发展;在培养适应社会要求所必需的各种基本素质的同时,根据自身潜能、兴趣、爱好、特长等因素培养出具有鲜活个性的多样化人才,使校园的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特长充分展现,都能做到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60、1和谐校园并非是“你好我好”式的一团和气,也不是个性被压抑、矛盾被掩盖、问题被搁置的“稳定局面”,而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

61、和谐校园的构建基于协调和默契,终于竞争与效益。

62、 何谓和谐校园?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

63、 构建和谐校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64、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和谐社会”这个新概念,并将和谐社会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位一体”的目标。

65、构建和谐校园同时也是教育规律的体现。

66、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的基础教育,尤其是中学教育普遍存在着“五育”之间、师生之间和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之间不和谐的现象,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教育的“畸形儿”,严重影响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

67、因此,构建和谐校园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校园掌舵人带领船员绕过险滩暗礁,走到光明彼岸的“顺水顺风”。

68、 和谐校园并非是校园人“你好我好”式的一团和气,也不是个性被压抑、矛盾被掩盖、问题被搁置的“稳定局面”。

69、和谐校园的“和谐”源于协调和默契,表现为水乳交融的自然状态,营造的是融洽的人际关系,协调的是各方面利益。

70、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和而不同”的重要思想,其实质就是倡导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

71、“和”与“不同”都是事物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条件。

72、学者乐黛云指出:“‘和’的主要精神就是要协调‘不同’,达到新的和谐统一,使各个不同事物都能得到新的发展,形成不同的新事物。

73、这种追求新的和谐发展的精神,为多元文化共处提供了不尽的思想源泉。

74、”构建和谐校园就是丰富和发展我国传统的“和合文化”。

75、 怎样构建和谐校园?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五方面的和谐发展入手: 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 所谓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首先表现为学校教育环境与社会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

76、社会是育人的大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无论是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他们的教育理论都是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强调的都是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

7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学校管理的开放性,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生走出教室,置身社会,在生活中学习。

78、我们期待着“和谐社会”的构想尽快变为现实,给学生发展提供成长的肥田沃土。

79、 其次是学校教育环境与家庭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

80、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81、家长的一举手一投足往往是无言的规范,对孩子的影响胜过千言万语。

82、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

83、《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重视家庭教育。

84、通过家庭访问等多种方式与学生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子女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85、”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学校要充分利用家庭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提供有关教育资讯,让家长明确良好家庭教育的标准;针对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给予解答和帮助,努力创设学校教育环境与家庭教育环境和谐发展的课程环境。

86、 第三,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还表现为学校教育环境中教学因素与非教学因素的和谐发展。

87、“教学因素”指的是以课堂为主渠道的诸种因素;“非教学因素”指的是学校的校园环境、办学理念、制度建设、校风校貌等校园文化方面的育人因素。

88、教学因素与非教学因素的和谐发展是形成和谐校园整体效应的关键性因素、决定性因素。

89、校园环境能起到无声的育人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

90、他并且指出:隐性课程乃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教育课程,是一种比其他任何正式课程更有影响的课程。

91、学生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中学习、生活、能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92、学校的办学理念要变成师生的共同追求,要内化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动。

93、学校的制度建设是各学校都在花大力气抓的一项工程,但千万不要走向教条化和形式化的倾向,制度几大本,条款一大堆,却成了管理的“摆设”,如果制度建设偏离了人本思想,偏离了共同的价值取向,就不会产生“谐振效应”。

94、 教育主体诸要素间的和谐发展 学校校长、副校长、中层干部、各科老师等诸要素共同构成教育主体。

95、构建和谐校园必须注重教育主体诸要素间的和谐发展,在提倡谅解与宽容、促进公平与公正的和谐氛围中,增强竞争实力,获得效益的整体提升。

96、校长作为学校的第一责任人,要在办学思想的形成上下功夫,要用自己的实力、活力、魅力去影响干部,影响师生形成共识的价值观、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等。

97、同一学科教师要摒弃文人相轻、同行是冤家的陋习,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不同学科的教师要打破画地为牢的学科壁垒与偏见,涉猎其他学科知识,改变自己单一的知识结构,走综合型教师发展之路。

98、在教师和谐互动的正向氛围中,完善学校的合作机制,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学校的兴衰荣辱都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都关系到渴求发展的莘莘学子。

99、 学科间的和谐发展 在高考升学率的压力下,学校各学科自然形成“主科”和“副科”的概念。

100、考试科目是主科,分值比例大的是主科,其余均为副科。

101、由此,学科地位、课时、作业、学生重视程度都发生了偏斜,难以形成教师的团队意识,合作发展就成了一句空话。

10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这无疑给学科间的和谐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103、课程改革的学分制管理又为学科间的和谐发展搭设了平台。

104、因此,教师应该转变观念,以课程改革为契机,成为促进学科间和谐发展、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者和生力军。

105、 “五育”的和谐发展 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以人体为喻,提出了“五育”并重,融合发展的思想。

106、他指出:“军国民主义者,筋骨也,用以自卫;实利主义者,胃肠也,用以营养;公民道德者,呼吸机循环机也,周贯全体;美育者,神经系也,所以传导;世界观者,心理作用也,附丽于神经系,而无迹象之可求。

107、”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仍然强调受教育者应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0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109、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110、”“五育”的和谐发展是改变重智轻德,片面追求升学率,单一追求智育的现状,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

111、“五育”的和谐发展就是素质教育的本质体现。

112、有专家指出,所谓素质教育,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并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

113、“五育”的和谐发展并不意味着学生各方面的均衡发展,而是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教育的整体效应。

114、在增长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劳技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都能和谐共进,为将来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可靠的接班人奠基。

115、 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和谐校园的构建最终还是要落实在学生身上,学生个性素质的高低是评价和谐校园构建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尺度;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标志。

116、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表的权威性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

117、”教育的过程是学生生命感受和经验体会的过程。

118、学生在主动学习、主体实践、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情、意、行诸方面协调发展;在培养适应社会要求所必需的各种基本素质的同时,根据自身潜能、兴趣、爱好、特长等因素培养出具有鲜活个性的多样化人才,使校园的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特长充分展现,都能做到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119、办学理念三问。

120、什么是办学理念。

121、首先,明确三个概念。

122、(1)理念: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及实践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理想追求和哲学信仰的抽象概括。

123、(2)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

124、它是关于“教育的应然状态”的判断,是渗透了人们对教育的价值取向或价值倾向的“好教育”观念。

125、(3)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教育理念的下位概念,是校长基于“办怎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的深层次思考的结晶。

126、办学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学校生存理由、生存动力、生存期望的有机构成。

127、从内容来说,包括学校理念、教育目的理念、教师理念、治校理念等;从结构来说,包括办学目标、工作思路、办学特色等要素。

128、办学理念的功能就是要回答学校的全部活动所涉及的三个基本问题: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共同解决了学校的终极问题:学校是什么?2、校长为什么要确立办学理念。

129、首先,树立办学理念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130、校长的办学理念有两个最基本的作用。

131、(1)使校长个体的行为具有自觉性和目的性;(2)在此基础上,使学校的整体的行为具有自觉性和目的性。

132、第二,树立办学理念是在办学趋同化的大潮中,一所学校形成或保持自己独有的个性和特色的需要。

133、第三,树立办学理念是校长的职业成长需要。

134、作为校长,应该经常思考:一定时期内的办学目标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去实现办学目标?校长有了这种思考,就有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动力,而有了这样的自觉的校长,就可能办出一所好学校,校长个人也可能在办学实践中成长为教育家。

135、3、怎样提炼形成办学理念。

136、办学实践是校长办学理念产生的源泉,理性思考是办学理念丰富和提升的必然过程。

137、校长在提炼办学理念时进行理性思考的四个维度如下:(1)政策理论基础。

138、办学理念应以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为指导,在领会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树立现代教育观,思考形成怎样的办学理念。

139、(2)继承传统与创新。

140、以学校的优良传统为基础,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求发展,这是办学的基本思路。

141、(3)借鉴外校经验。

142、各兄弟学校都有各自丰富的办学经验和鲜明的办学特色。

143、借鉴兄弟学校的经验,将会开拓校长的思路,丰富校长的思想,从而使校长的办学理念有更高的思想高度,并且更充实。

144、(4)体现时代精神。

145、在我国教育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受社会环境影响,不同阶段的教育理念体现着不同的时代精神。

146、校长在学校的某一发展阶段里的办学理念,要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时代的精神。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