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8月科学教育网小李来为大家讲解下。神武官职,神武官职表各个阶级一览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蜀汉五虎上将的真实将职...

8月科学教育网小李来为大家讲解下。神武官职,神武官职表各个阶级一览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蜀汉五虎上将的真实将职

1.关羽 前将军

2.张飞 右将军

3.马超 左将军,

4.黄忠 后将军

5.赵云 翊军将军

以上官位是公元219年刘备自立汉中王时所封。

东汉的将职等级很森严,是中央政府机构的一部分。最高等级的是大将军(总司令)位列三公之上。第二等级的有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地位次于三公。第三等级就是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地位与朝廷一般大臣相同。再往后就是普通将军职位,如四镇(东西南北)将军,四征(东西南北),四平(东西南北)等,其余的将军都属于杂号将军如奋威将军这些。

按照这个排次,关张马黄同属于第三等级,赵云地位最低,翊军将军是刘备为赵云所独创。五虎将是《三国演义》中出现的组合,在正史里并未出现这个名词,正史里的这五人也没有《三国演义》中那般英勇神武。

但陈寿著的《三国志》里是将关张马黄赵五人事记合并在一个传里。故而后世将这五将组合在一起也是有依据的,无独有偶陈寿同样将曹魏的张辽、于禁、乐进、徐晃和张郃五将也列为一传,后世称之为五子良将。

#读史# #历史冷知识#

后梁太祖,即朱温,五代时期梁朝第一位皇帝。

朱温是后梁的开国皇帝,他原来是黄巢的大将,后来,背叛了黄巢,投降了唐朝,唐僖宗在蜀郡下诏,封朱温左金吾卫大将军的官职,担任河中行营副招讨使,又赐名“全忠”。

所以,朱温又称朱全忠,从此,朱温统率他的旧部,开始为唐朝效力。

后来,因为朱温战功颇多,进封为梁王。朱温以河南为中心,开始扩展势力,逐渐成了唐末最大的割据势力。

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朱温率军进入关中,控制了唐朝的政权。天祐元年(904年),心狠手辣的朱温,一不做二不休,用武力强行把唐昭宗逼迁到洛阳,不久,朱温派人将昭宗杀死。

朱温杀死唐昭宗之后,立唐昭宗儿子李柷为皇帝,也就是唐哀帝(又称昭宣帝)。天祐四年(907年),朱温假惺惺地以禅让的形式,夺了唐哀帝的帝位,代唐称帝,建国号为梁,史称后梁。

朱温非常残忍,经常视杀人为儿戏,唐乾宁二年(895年)十一月,朱温在钜野(今山东巨野)之南,大败朱瑄部一万多人,一番激战,朱温部队将其杀戮将尽,俘虏了三千多人。

后来,在打扫战场时,忽然起了风暴,遮天蔽日,朱温找借口说,这是因为杀的人还不够!于是,下令把俘虏,全部杀光。

天复三年(903年)五月,朱友宁攻青州博昌县(今博兴),打了一个多月没有打下来,朱温大怒,派刘捍督战。朱友宁俘获了十多万民众,让他们背着木石,牵着牛驴,在城南推积土山。朱温到了之后,把城中的民户全部杀尽,尸体放入清河,都被阻塞了。

还有更严苛的,朱温用残酷的军法,约束部队,战场上将校如果战死了,他所部士兵生还的,全部斩首,叫做“跋队斩”。

因此,这也导致了一个严重的后果,一旦主将战死,士兵回去也是死,干脆逃亡。朱温为了仿制士兵逃亡,命令将这些士兵,脸上都刺上记号,士兵逃走,关津辄执之送所属,全部杀死。

这还不算,更离谱的是,朱温好色,经常让儿媳妇侍寝,朱温的儿子们常年在外统兵作战,朱温常常召自己的儿媳们入宫

。而朱温的儿子们对朱温的暴行,不仅毫无羞耻,竟然利用妻子争宠,企图讨好朱温,将来争夺储位,真是旷古丑闻。

朱温的养子朱友文的妻子王氏长得很美,朱温非常宠爱她,并时常想立朱友文为太子,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让朱温送了命。

朱友文当时驻守在东都开封,朱温于是将玉玺交给其妻王氏,让她去召朱友文,事情被郢王朱友珪的妻子张氏探知,告于朱友珪,朱友珪是控鹤都指挥使,控鹤都负责皇宫的警卫,他决定行动,下手。

乾化二年(912年)六月二十二日,朱友珪穿上便装,装扮成庶人,进入左龙虎军,把情况向统军韩勍说明,韩勍是朱友珪的老部下,关系很好,于是与朱友珪一拍即合,决定协助他弑父夺取皇位。

韩勍带着自己的亲兵五百人,换上控鹤军士的服装,跟随朱友珪混入皇宫中隐蔽起来,到了半夜,突然行动,砍断万春门的门闩,冲进朱温的寝殿,朱温从床上惊醒,他坐起来问造反的人是谁?朱友珪回答说,不是别人,是我!

朱温看着儿子朱友珪说,我早就怀疑此贼你了,愤恨没有杀你,你如此悖逆,杀父篡位,老天会放过你吗?

朱友珪对自己的马夫冯廷谔说,还等什么?将老贼碎尸万段冯廷谔提刀就砍,朱温站起来就跑,冯廷谔在后面追,朱温跑了几圈,最后没力气了,倒在床榻上,冯廷谔对准向朱温的腹部,狠狠刺了一刀,刀刃从朱温的后背穿出来,朱温当场毙命。

《资治通鉴》记载: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下乾化元年:帝惊起,问:“反者为谁?”友珪曰:“非他人也!”帝曰:“我固疑此贼,恨不早杀之。汝悖逆如此,天地岂容汝乎!”友珪曰:“老贼万段!”友珪仆夫冯廷谔刺帝腹,刃出于背。

在另一部史书《新五代史》记载:太祖惶骇起呼曰:“我疑此贼久矣,恨不早杀之,逆贼忍杀父乎!”友珪亲吏冯廷谔以剑犯太祖,太祖旋柱而走,剑击柱者三,太祖惫,仆于床,廷谔以剑中之,洞其腹,肠胃皆流。

就这样,杀人如麻的朱温,被其儿子朱友珪杀死,肠子都流出来了,结束了残暴的一生。

太祖(朱元璋)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惩元政废弛,治尚严峻。而能礼致耆儒,考礼定乐,昭揭经义,尊崇正学,加恩胜国,澄清吏治,修人纪,崇凤都,正后宫名义,内治肃清,禁宦竖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职相维,置卫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太祖实身兼之。至于雅尚志节,听蔡子英北归。晚岁忧民益切,尝以一岁开支河暨塘堰数万以利农桑、备旱潦。用此子孙承业二百余年,士重名义,闾阎充实。至今苗裔蒙泽,尚如东楼、白马,世承先祀,有以哉。

太祖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惩元政废弛,治尚严峻。而能礼致耆儒,考礼定乐,昭揭经义,尊崇正学,加恩胜国,澄清吏治,修人纪,崇凤都,正后宫名义,内治肃清,禁宦竖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职相维,置卫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太祖实身兼之。至于雅尚志节,听蔡子英北归。晚岁忧民益切,尝以一岁开支河暨塘堰数万以利农桑、备旱潦。用此子孙承业二百余年,士重名义,闾阎充实。至今苗裔蒙泽,尚如东楼、白马,世承先祀,有以哉。——《明史·明太祖》

#请回答,你的年度知识点#关羽(约160年-220年),字云长,本字长生,司隶河东解人(今山西省运城市),约生于东汉桓帝延熹年间,汉末三国时刘备的最主要亲信和最重要将领。与张飞并称“万人敌”。建安四年(199年),受封汉寿亭侯。赤壁之战后,刘备助东吴周瑜攻打南郡曹仁,遣关羽绝北道,阻挡曹操援军,曹仁退走。后来刘备入益州,关羽留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围襄樊二城,曹操派于禁前来增援,关羽擒获于禁,斩杀庞德,曹操一度想迁许都以避其锐。后曹派徐晃前来增援,而东吴背盟,遣陆逊、吕蒙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被杀。景耀三年(260年),蜀汉后主刘禅追谥壮缪侯。 

 关羽最为特殊之处是由于他喜欢看春秋经而倍受中华文化推崇,并且被作为神只膜拜,产生关羽信仰,并传至日本、朝鲜、越南、琉球等汉字文化圈国家。由于他体现了春秋经的扞卫正统的忠义勇武的形象,多被民众尊称为关公、关老爷,又多次被后代帝王褒封,直至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故也俗称为(关)圣帝、(关)帝君、(关)圣帝君、关帝、关帝爷等而流传至今。道教尊为协天大帝、伏魔大帝、翊汉天尊等,汉传佛教及藏传佛教奉其为护法神之一,称为“伽蓝菩萨”。其中儒宗神教奉为五文昌之一,而扶鸾信仰者则奉为恩主,故又称关公为恩主公、山西夫子、文衡圣帝,是为五恩主之一。民间受《三国演义》等传统作品影响,普遍认为关羽与刘备、张飞义结金兰,关羽排行第二,故又俗称其为关二爷、关二哥。陈寿撰写之《三国志》,将关羽与张飞、马超、黄忠、赵云合为一传(《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罗贯中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又将该五人并称“五虎上将”,毛宗岗称其为“三绝”之“义绝”。直至现代,某些社会群体与场合仍常有祭拜关公。

  早年事迹 

 关羽是河东解人。因杀了人而逃离家乡,奔往涿郡躲避。中平元年(184年),刘备在乡里募集支持民众以组织一支义勇军来参与保卫乡里免于黄巾军的掠夺,而关羽与张飞也随之御侮。191年,刘备担任平原相时,以关羽、张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刘备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刘备周旋,不避艰险。  194年,刘备继陶谦领徐州,之后在建安元年(196年)被袁术、吕布夹攻,关羽便跟随刘备一起投奔曹操。198年,刘备与曹操一同在下邳围攻吕布;据《蜀记》及《华阳国志》记载,当时吕布部将秦宜禄外出求援,留下前妻杜氏和儿子秦朗,关羽以其妻没有生子,曾向曹操请求城破后娶杜氏为妻,曹操答应。之后关羽又数次向曹操提起,曹操怀疑杜氏是否异常美貌,城破后便先去看她,见她有美色,便占为己有,关羽因此心中不安。后来曹操任车胄为徐州刺史,关羽与刘备便跟随曹操班师。曹操和刘备一同打猎,关羽劝刘备趁机杀死曹操,刘备不听。后袁术北上投奔袁绍,刘备奉曹操命拦截袁术于徐州,刘备趁机袭杀车胄,命关羽守下邳、领徐州,刘备返回小沛。 

   历代崇奉  

民间以关羽为忠义之神,据此而有《关圣帝君觉世真经》,为华人民间信仰三大善书之一。官府推其忠,百姓崇其义。关羽作为劝忠劝善的神明,各朝皇帝多半敬奉非常,  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敕封的官职最多,其次为清德宗光绪帝的“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封号,共26个字,采用了众多美好的文词。  关羽的祠庙遍布各地,为最多祠庙的中国神明之一。唐初开始便有武庙,但主祀的是辅佐武王克殷的周朝宰相姜子牙,而关羽则为从祀之神。如平日出征,则祭拜佛教四大天王中掌管北方的毘沙门天王,并绘制毘沙门天王旗,以保佑战争胜利。

  关帝信仰,可能肇始于宋代,完成于明代。关羽信仰由来已久,至宋朝更趋昌盛,至迟宋朝末年,民间供奉关羽的庙宇已经“郡国州县、乡邑间井皆有”,宋朝皇帝也多追封关羽为王。元代朝廷虽崇信藏传佛教,但未箝制民间信仰,因此民间对关羽的崇信有增无减,元朝皇帝且曾遣使致祭。明代不立武庙,然而明太祖朱元璋尝以“汉寿亭侯关羽庙”列为京师金陵祀典之一,之后明朝历任皇帝不断追封关羽,关羽渐渐成为明朝“所最崇奉”。明朝尊奉关羽,甚至要求藩属朝鲜官方修建“关王庙”。随着明朝追封关羽为帝,明朝人对关羽的尊称也由“关王”渐渐升格为“关帝”,沿袭至今。 

 明清以降,供奉关羽的庙宇不仅遍布汉地,且延伸至蒙古、西藏。而朝鲜、越南、日本、琉球亦有供奉关帝的庙宇。  佛教也视关羽为护法神,汉地佛教尊奉为伽蓝菩萨,源于隋代创建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后来藏传佛教亦尊关羽为护法神。  随着关羽地位变得显赫,关羽更被尊称为“武王”、“武圣人”,与孔子并肩而立,合称“文武二圣”。也正因为关羽如此显赫,除了军人、武师奉他为行业神崇拜外,就连商业、烟业、描金业、香烛业、教育业、命相家等等不相干的行业也推崇关羽,所以也信奉他为“财神”。

公元999年,北宋开国将领曹彬重病在床,恐时日无多,弥留之际,宋真宗含泪问道:爱卿,你还有何心愿未了,又有何事要交待于朕呢?曹彬思虑了片刻,然后告诫道:陛下,切勿不可轻易对辽国用兵。

宋真宗听后,点了点头,对于这个告诫表示了接受,随后,曹彬再次开口说道:臣在这里还有一事启奏,臣的两个儿子曹璨和曹玮皆是文武双全之才,可以为国领兵出战,戍守边疆。

宋真宗一听,当即询问道:爱卿,这二子孰强孰弱?

曹彬则是拖着病躯,坚定地说道:曹玮的能力要强于曹璨。

曹彬病逝后,宋真宗遵照其生前的建议,对曹彬的两个儿子曹璨和曹玮委以重任,而曹璨和曹玮二人则没有辜负老父亲曹彬的期望,皆成为战功赫赫的战将。

曹彬是名门之后,他的父亲是德军节度都知兵马使曹芸,后汉乾祐年间,曹彬追随父亲的脚步,投身戎马,担任牙将一职,等到了后周时代,由于曹彬的姨母张氏是后周皇帝郭威的嫔妃,这就使得曹彬近水楼台先得月,被委以恩宠,担任河中都监一职。

显德七年,后周禁军最高统帅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登基为帝,建立宋朝,史称宋太祖,宋太祖赵匡胤早在担任殿前都点检时,曾听闻曹彬严于治军,尤重军纪的事迹,因此登基为帝后,便派侍从去往平阳将其召回京师。

曹彬入宫面圣后,赵匡胤与其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发现曹彬是一个难得的将帅之才,因而破格将其提拔为客省使,予以重用。

乾德元年,曹彬因屡立战功,因而被晋升为左神武将军,在随后与汉辽联军的大战中,曹彬亲率6万宋军在辽州城下与汉辽联军展开殊死拼杀,结果此战,曹彬审时度势,调度有当,强势击溃汉辽联军,取得辽州大捷,消息传至京师后,令宋太祖赵匡胤龙颜大悦,一道圣旨将曹彬晋升为枢密承旨。

乾德二年,宋太祖赵匡胤命曹彬等人领兵攻伐后蜀,在曹彬的统帅之下,宋军以“摧枯拉朽”之势,连下后蜀多座城池,并最终攻灭后蜀,当时,曹彬的下属想通过屠城来逞其杀欲,遭到了曹彬严厉斥责,后续,班师回朝,赵匡胤对曹彬进行了称赞,还晋升了他的官职。

开宝七年,曹彬再次受命于宋太祖赵匡胤,统领水陆大军攻打南唐,南唐国主李煜缺乏危机意识,没有在江边设防,使得宋军没有受到一点阻挡,就攻到了对岸,南唐国主李煜这个时候急了,想要和赵匡胤进行和谈,停战,但是赵匡胤不同意,命曹彬继续领兵进攻,最终攻破金陵,生擒南唐国主李煜,就这样,凭借攻灭后蜀,灭亡南唐,曹彬成就了他北宋“第一良将”的美名。

开宝九年,宋太祖赵匡胤病逝后,其弟赵灵即位称帝,是为宋太宗,宋太宗赵灵即位后,想要夺取燕云地区,便兵分三路攻打辽国,便以老将曹彬为东路军主将,结果,此战令曹彬“跌落神坛”,在这场攻辽之战中,曹彬轻敌冒进,被辽军伏击,导致大败,致使宋军全线溃退。

战后,曹彬为兵败买了单,被宋太宗赵灵下诏,贬为右骁卫上将军,至道三年,赵恒即位称帝,是为宋真宗,宋真宗赵恒即位称帝后,对老臣曹彬进行了重新启用,命他继续担任枢密使一职。

宋真宗赵恒本想让曹彬挑大梁,继续治军辅政,但是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老臣曹彬的身体出了问题,卧病在床,宋真宗赵恒获知这个消息后,亲自前往曹彬的府邸,探视他,并让御医为其诊治。

咸平二年,曹彬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弥留之际,他向宋真宗赵恒交代了后事,并将自己的两个儿子曹璨和曹玮举荐给了宋真宗赵恒,嘱咐完这些事情后,曹彬就咽了气,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曹彬病逝后,宋真宗赵恒十分痛心,为了表彰其生前对大宋王朝作出的丰功伟绩,宋真宗赵恒将其追赠为中书令,并且受封为济阳郡王,还将曹彬的妻子高氏封为韩国夫人,这就使得曹彬一族“荣耀满身”。

明代嘉靖年间的《永城县志》曾记载:“宋武惠王曹彬墓在太丘集西北,其茔方一里许。”明清永城县城的乡贤祠里,刻有祭祀曹彬的名字。曹彬的后代在永城子孙繁衍,民间有“十三门曹”之说,皆是曹彬后代。时间虽已过去千年,但峥嵘的历史依然闪耀着余晖。

最后,我们回顾曹彬的一生,他为人仁敬和厚,在朝廷从未违旨,也从未谈别人的过失,即使位居高位,也从不盛气凌人,其次,曹彬伐后蜀,灭南唐,征北汉,战辽军,南征北战,为宋朝的稳定和长治久安作出了贡献,这就使得他被历朝历代视为将领的典范,而名留青史。#历史真知棒#

洪武年间,三品官员曾秉正被朱元璋罢了官。为人清廉的他,穷到没钱回家,所以他卖了女儿凑路费,朱元璋知道后,大怒:“阉了他!”

跟皇上进言,是一门学问,用得好,平步青云;用不好,人生遭殃。这句话用在曾秉正身上,再合适不过。

明朝初期,为了加快国家建设,朱元璋下令甄选一批有能力的人。在这其中,一位正直且才学深厚的人才脱颖而出,此人叫做曾秉正,他抓住机会,短短几年,就从九品小官做起,一直升任至京中的三品官员。

只是可惜,曾秉正为人太过直白,经常遭到臣子的投诉。即便是面对皇帝,他也不讲情面,抓住一点错处便是咄咄不休。久而久之,皇帝也恼了他,索性免了他的官职,将他贬回江西老家。然而,他并不知道,他的悲剧并未结束,反而刚刚开始……

朱元璋因为是从底层一路摸爬滚打上来的,他十分清楚地方官员暗地中的蝇营狗苟,对贪污腐败之事极为痛恨。所以,他制定了一系列的防治贪官污吏的政策。而曾秉正便在此时被推荐上来,地方官员给曾秉正安排了海州学正的职务,虽然品阶不高,是个九品芝麻小官,却与曾秉正的能力有所匹配。

洪武九年,天下旱涝不断,在此之前,还发生过地震,这对古人来说可是了不得的大事。毕竟,对于他们来说,这是“天灾异象,必要亡国”的状态。所以,很是忧愁的朱元璋,思来想去后,在天下文官中搞了个以“天变”为主题的辩论大赛。

皇帝布置的工作,曾秉正看待的极为重要,详细写了数千字的文章:“古之圣君不以天无灾异为喜,惟以祗惧天谴为心。陛下圣文神武,统一天下,天之付与,可谓盛矣。”

中心思想就是,天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明君要考虑的不是怎样去抵御天变,而是怎样安抚恐慌的百姓。文章中还提到了明朝的兵连祸结,以此对比如今的太平盛世,来衬托朱元璋的英明神武。

不管这篇文章的用意为何,总之,曾秉正是完完全全地抚慰了朱元璋的担心,还获得了朱元璋的欢心。就这样,曾秉正当即被升任为思文监丞,后来便到京城担任刑部主事,最后更是被升任为第一任通政使,位列三品。

曾秉正的官路格外通畅,他本应该顺势转变一下个性,这样才好在尔虞我诈的朝廷中获得一席之地,或者说,至少能明哲保身,不会遭到他人的算计。可曾秉正却还是如同以往的一根筋,不懂得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但凡工作上的事情,他不留一点情面,不管是面对大臣,还是皇上,他“批评教育”起来,就没完没了。

先开始,朱元璋觉得有了此人也是个忠臣,可后来,只要曾秉正觉得不妥的地方,他都要站出来说上半天,朱元璋再怎么宽容,也容不得这样的臣子了,毕竟朱元璋是皇帝,曾秉正不是。

“你如此不知好歹,不如回家吧!”朱元璋气呼呼地对着曾秉正说道,可对方还是一脸的不解,觉得自己好生有道理。还不待他说话,朱元璋就把曾秉正给罢了官,让他回家。

回家后的曾秉正很是心痛,自己为官的这些年中,从没接受过贿赂,如今皇帝要他搬离京城,他算了算手中的钱财,竟是不足以支付路费。

史书记载,“贫不能归,鬻其四岁女。”为此,他只能狠下心来,把自己4岁的女儿卖了出去,以此换得了回家的路费。

路费是凑齐了,可这件事却让朱元璋知道了。朱元璋大怒:“把他给我抓回来!”

结果,曾秉正不仅没能顺利回家。因为,更是被处以腐刑,成为了一个阉人。又被罢官,又没有钱,还成为了像太监一样的人,受到重创的曾秉正,结果就彻底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帝闻大怒,置腐刑,不知所终”)。

可能有人会疑惑,三品大臣可是大官了,俸禄应当十分丰厚才对,为何曾秉正还会如此贫穷呢?

据资料记载,明朝时期的三品官员每年约为200两白银的俸禄,然而在发放的时候,朝廷经常用谷物及宝钞代替真金白银。谷物是粮食,宝钞则是累赘。当时,毫无节制的滥发宝钞,导致宝钞迅速贬值。而且百姓可以用金银换取宝钞,但不可以用宝钞兑换金银,宝钞在民间不好通用。如此一看,曾秉正落得一个没钱回家的地步也是正常。

然而,曾秉正卖女的事情被朱元璋知晓后,为何会如此不近人情,不看在往日的情面,手下留情呢?其实,朱元璋的目的并不单纯。

他如此大动干戈的理由在于三点:

其一,是因为在他统治下,竟然还有官员卖女换路费,这太过于讽刺。

其二,既然如此讽刺,那么曾秉正必然是利用此事,装可怜,是让他收回罢官的决定。

第三,太多官员表面光鲜,背后却是做些肮脏之事,太过冷血,所以才将他处以腐刑。

曾秉正与朱元璋两人都有或多或少的问题。曾秉正此人是百姓心中的清官,也从不徇私,但摆不正自己的位置,不知道朱元璋是皇上,不明白“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更何况,最后为了能回家攒够盘缠,抛弃自己的女儿,可见此人的心性之冷淡。而朱元璋作为皇帝,一心想要整治官员的不正之风,却不从曾秉正的事中反思自己,也不信对方是真的穷困,惩罚过于心狠。

1894年,杭州涌金门修城墙的工人发现一具破旧棺材,定睛一看,棺头上竟刻着“武松之柩”四个大字,大家面面相觑,惊呼:“难不成这是武松的墓?”专家开棺看后,大惊道:“《水浒传》骗了我们数百年!”

工人刚开始看到“武松之柩“四个金色大字时,马上就想到《水浒传》中景阳冈打虎的武松,“难道这就是武松的墓?”

 《水浒传》中武松父母早亡,是哥哥武大郎一手带大,因为景阳冈打虎成名,受到县令嘉奖,被提拔做了县衙都头。

后因潘金莲与西门庆勾搭害 死了武大郎,武松为了伸张正义,手刃了仇人,被发配孟州。之后经历了醉打蒋门 神、被张都监陷 害等曲折,又在征讨方腊过程被砍断一条手臂,最后在六和寺出家,寿终80。莫非他死后真的埋葬于此?

工人们开始以为只是一具衣冠冢。由于年代久远,棺木已经腐烂有裂缝。一个胆大的工人凑近裂缝一看,里面竟然真有一具骸 骨。

 工人们惊愕不己,赶忙向府衙报告。知府心想棺内或许会有金银等值钱的陪葬品,于是派仵作前来查勘。

在现场,仵作看到棺木黑里泛红,棺头有四个凸刻鎏金的宋体大字“武松之柩”,每个字大约拳头大小,漆身尚好,比平常的男性棺材略大一些。棺内的骸骨真的是武松吗?

仵作开棺查看,发现骸骨的额骨比常人要大,骨骼也比常人稍微长大一些。但没有其它陪葬品。不过仵作根据自己多年的办案经验判断:此骸骨系一年龄40出头的成年男子。水浒传中的武松不是活到80岁吗?

 鉴于墓内没有特殊发现,民间又有敬仰先人的传统,况且武松又是一位义士,大家认为不应惊扰他,知府就下令原地埋回去。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在杭州发现武松墓的消息却不胫而走。

 时间一晃到了1924年,上海滩大亨杜月笙听到杭州曾经挖出武松墓的消息,因为景仰武松的侠义精神,便约了黄金荣和张啸林到杭州涌金门一带寻访武松墓。

看到武松墓地处荒凉、破败不堪,甚为可惜,杜月笙三人便决定共同出资,将墓迁至西湖西泠桥一带,重修武松墓,墓碑上刻着“宋义士武松之墓”。此事在《西湖大观》一书有记载。

只是这次迁建武松墓,仍然没有进行深入的考古研究,棺内的武松是否就是《水浒传》中的打虎武松呢?

时间又过了40年,1964年,因为地方建设需要,要将西湖的许多坟墓迁出。在迁出前,考古人员对武松墓进行了勘察。之后工人便把骸骨装进骨瓮,运往鸡笼山乱坟堆中统一安葬。

当考古人员挖开武松墓后,发现棺材已经腐烂,令人不解的是,里面 的骸骨并不是常见的平躺姿势,头骨竟然侧脸紧贴着棺材一侧。这让大家觉得很奇怪。

有的骸骨上还有断裂、扭曲,显然是生前被硬物打断的,还有被猛兽啃咬的痕迹。对此,考古人员迷惑不解。

于是考古人员进一步挖掘,突然在墓的深处发现了一座墓碑。碑文漫漶不清,不过还能依稀辨认。仔细看过碑文之后,专家不禁大惊失色道: “原来这才是真相!我们被小说欺骗了近千年!”

根据骸骨勘察结果以及墓碑文字,结合《浙江通志》以及《临安县志》等地方志的记载,真实的武松形象终于呈现出来:

历史上的武松,是河北清河县人,生于北宋年间1055年,是个江湖义士,经常在杭州涌金门一带卖艺,为人行侠仗义。侠名被知府高权听到后,便邀请他在府衙做了一名都头。

然而好景不长,高权因为秉公办事得罪了蔡京,丢掉了官职。武松也受到了牵连,被赶出府衙,再次流落街头。

新任杭州知府蔡鋆是蔡京的儿子,仗着父亲蔡京的权势,在杭州无恶不作,鱼肉乡民。百姓怨声载道,大家给蔡鋆起了个外号叫“蔡虎”。

武松了解情况后,决定为民除害,打掉这个祸害老百姓的“老虎”

一天,武松乔装打扮,怀揣短刃,蒙面潜伏在府衙门口。正当蔡鋆跨出府衙大门时,武松一个箭步冲上去,对着蔡鋆腹部猛刺数刀,蔡鋆当即倒地。

听到呼救声,府衙护卫蜂拥而至,武松终因寡不敌众,被抓进大牢。在蔡京的授意下,衙役用重刑把武松杀害,把尸体扔到荒郊野外。

当地群众知道后,感念武松的侠义恩情,偷偷去乱葬岗找到武松尸身,发现已经被野兽啃咬了一部分。大家收集尸骨后,凑钱为他买了一副棺木,埋在他常年卖艺的涌金门城墙脚下。

2004年,各地掀起了弘扬传统文化的风潮,鉴于《水浒传》中有许多故事发生在杭州,于是当地便又在西泠桥畔武松墓原址按照老照片重修了武松墓。

由于已经找不到武松遗骸,所以重修的武松墓内只放置了几样纪念物品:记录武松墓重修过程的光盘以及记载重修武松墓的印章和书法作品,还有一卷《普庵咒经》。

@净如影视

历史上的武松,虽然没有水浒传中写的武松那么富有传奇色彩,但确实也是一个深受百姓喜欢、喜欢打抱不平的义士。

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故事正是以历史上武松刺杀“蔡虎”为原型进行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

虽然历史上的武松没有《水浒传》中写的武松那么神武,但他同样有着追求正义、行侠仗义的精神,因此同样是值得大家敬仰纪念的英雄。#历史##人物##头条创作挑战赛#

1232年1月,三峰山之战金军主力溃败,南北两路蒙古军合围了开封,危急时刻,完颜白撒突然想出了一个办法:

"挖开黄河,水淹蒙古军。"

于是,他派完颜麻斤出、邵公茂等人带着民夫万余人出城,准备挖开城北的黄河大堤,驱水为兵,阻挡蒙古人。

不幸的是,活还没干完,蒙古骑兵就到了。

完颜麻斤出他们几乎全部被杀死在河堤上,万余人的民夫跑回城的不足三百人。

还是在这一年,东路蒙古军联手华北世侯的汉军围攻开封东部的屏障归德府。

到这会儿金朝能控制的城池拢一块也凑不出四十个了,而且东边一片西边一片的,互相都快成为了孤城。

按理说这种情况下归德没有打不下的道理。

负责防守归德的金军守将叫石盏女鲁欢,这人跟蒙古、西夏、南宋都打过,也算久经战阵。

当年金朝调人去守西北的平凉,选人标准是“才谋有宿望、善将兵者”,然后石盏女鲁欢就去了。

石盏女鲁欢应该还是有一定水平的。

归德攻防战刚开始打,晴天霹雳,大太阳天打了个响雷,于是城里头能掐会算的按照《神武秘略》这本书,算出一个“其城无害”的结果。

那得了,大家安心等着吧,归德没事的。

正说话呢,驰援归德的徐州兵马也到了,但是没全到。2月归德被围,徐州守将完颜承立挑选出一万五千个能打的兵救援归德。

但很不幸,半道上被蒙古人围点打援给打了。

完颜承立被俘,不降被杀,手下的元帅郭恩幸,半道上被蒙古人围点打援给打了。

完颜承立被俘,不降被杀,手下的元帅郭恩、都尉乌林答阿督率三百余人成功突围进入归德府城。

援军少是少了点儿,但是振奋人心的作用很大。

大家觉得既然徐州的兵马能来,保不齐周围睢州、亳州、开封的援军也即刻就到呢。

于是,守城兵马居然很有斗志。

归德城中有个叫张定的下级军官,此人平时很爱谝,女鲁欢说:"你别整天嘴上使劲,这样,你自己去募兵,归你管理。"

还别说,张定这嘴还真不错。

他空手套白狼弄了一支兵马,还从女鲁欢那儿讨了个提控的官职,小试身手,胜利凯旋。

归德军中上下都觉得这是个人才,小伙子天生就是打仗的材料。

守城不能没有火炮,但归德城中的火炮不多,所以有大聪明建议用砖头砌筑一些。

当然,这馊主意被人拦住了。

不过城里有几位上岁数的老人说北门外菜园子里有早年的“古炮”,据说是安史之乱那会儿张巡埋进去的。

那去看看吧,动土一挖,还真有,也不知道这是什么炮。

由此,归德攻防战正式开打。刚开始打的时候,有位著名谋士给城内金军出了个主意:要不咱们把凤池口黄河大堤决了吧,这样城外全是水,蒙古人就待不住了。

然而,这主意被归德水利局的局长给否了:

去年黄河闹灾,赈灾修治河堤的时候量了量水平线,黄河大堤跟城内龙兴寺的塔是平齐的,你要是决了黄河大堤,归德城就没了!

于是这事就被搁置下来,专心备战。

蒙古军和汉军世侯三班倒昼夜不停攻击,从2月打到3月,愣是打不进去,金军防守能力还有,出城野战彻底击溃蒙古军的能力就不够了。

于是又把决河这事提上了议程。

都什么时候还担心归德,管他会不会淹了归德,决了再说。招抚使陈贵带人出城决河,刚出去,蒙古游骑发现了。

然后就开始攻击,无一返者。

然而,金军发愁击不退蒙古人,蒙古军也发愁攻不下城池,于是那位著名谋士又给城外蒙古军出了个主意:

要不咱们把凤池口黄河大堤决了吧,这样城外全是水,金军就守不住了。

蒙古主将吃了没文化的亏,表示好主意!于是水从西北而下,至城西南,入故濉水道。

结果,城反以水为固。

归德城更结实了,好家伙,这时候发现上骗受当地蒙古人怒发冲冠,拎着刀满世界找那个出谋划策的谋士。

然而,人早不知所在。

但有道是一回生二回熟,两年后他们在这附近第二次挖开了黄河大堤,而那次被坑的则是南宋军队。

不过,这是后话。

#开封头条# 五代十国时期,最有作为的一代雄主,还对开封城进行了首次大规模扩建。

    柴荣是五代时后周的第二位皇帝,邢州尧山人,现在的河北隆尧人。幼时门楣显赫,器貌英奇,通经史、善骑射,姑父是后周的开国皇帝郭威,在郭威还没发迹时,因姑姑柴氏膝下无子,柴荣便被姑父郭威收为养子。

    柴荣生性敦厚,踏实能干,是可以委以重任的干才,深得郭威的倚重,官职也一直随着郭威的迁升而迁升,郭威任枢密副使时,柴荣任左监门卫大将军。郭威任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时,柴荣任天雄牙内指挥使。后来,郭威被后汉隐帝刘承祐猜忌,险些被杀,被逼无奈的郭威只好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反叛,柴荣选择坚定的和郭威站在一起,郭威也将自己最为倚重的“根据地”邺都,托付给柴荣坚守。但不幸的是,刘承祐听到郭威反叛的消息,恼羞成怒,随即将郭威和柴荣在京城开封居住的一家老小悉数杀尽。最终,郭威打败刘承祐,灭亡了“后汉”,自己当了皇帝,并在开封建都“后周”,遂擢升柴荣为开封府尹,并加封为“晋王”。郭威死后,因膝下再无子嗣,养子柴荣顺理成章的继承了大统,是为“周世宗”。

    周世宗柴荣是五代时期非常有作为的皇帝,史称“神武雄略”,这是很高的评价,这样的称号在中国的历史上只在秦皇、汉武以及唐太宗身上使用过。柴荣在文治武功两方面确实很有建树。武功方面他西败“后蜀”收取秦、凤、成、阶四洲;向南击败南唐,得江北淮南十四州;向北大破辽国,收复了被石敬瑭出卖给辽国的燕云十六州中的瀛洲、莫州、宁州三州。堪称一代雄主。文治方面,他惩治贪官污吏,任用良善贤才,虚心纳谏,积极改革,发展经济,恢复农耕,使的后周出现了政治清明,百姓富庶的良好局面。然而,天妒英才,柴荣在北征辽国,刚刚收复燕云十六州中的“三州三关”,准备乘胜攻取幽州的关键时候,突然病倒,不久便离开人世,死时年仅三十九岁,在位也仅有六年。

    假设柴荣没那么年轻就死去,多活十年、二十年,那么以他的雄才和伟略,或许真能收复被辽国占去的燕云十六州,如果中原有了门户和屏障,那么中国“两宋”三百多年被动挨打的局面也许就能彻底改变。但天不假年,柴荣的英年早逝,给我们后人留下无限唏嘘。

    柴荣在我们开封当了六年皇帝,在位期间,为开封这座城市做了一件大好事,那就是扩建开封城。柴荣刚刚即位时,经过连年的战乱,开封城显得格外的杂乱、破旧、拥挤不堪,于是,柴荣决定让这座破旧的城市焕发青春,经过细致的规划和设计,征集了开封周边曹州、滑州、郑州的丁夫十万人,在开封旧城的基础上筑建外城,扩建的外城是原来开封旧城的四倍。并且周世宗柴荣在城市规划中还特别体现了“绿色”、“宜居”的现代观念,他组织拓宽了城市的道路,疏通了流经开封的汴河、蔡河、五丈河,还在道路和河流两边栽种上各种树木,进行了全方位的绿化,使的开封的城市格局、面貌、未来的走向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为开封日后成为北宋的都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619年,趁着夜色,刘文静的小妾偷偷的跑了出去,私会一个男子,二人在房内交头接耳。次日,刘文静家闯进了大队官兵,直接将刘文静逮捕下狱。小妾在房内偷笑道:“终于可以高枕无忧了。”

公元617年,李渊封为唐国公,出任太原一把手,刘文静跟随裴寂一同去祝贺。

席间,裴寂对刘文静说:“唐公素怀济世之略,有经纶天下之心,是个英雄吧?”

刘文静说:“唐公胸怀大志,定有一番作为。但二公子李世民绝非庸碌之辈。他豁达大度,神武雄豪,是汉高帝(刘邦)、魏太祖(曹操)这样的人物,年纪虽轻,却是天纵之才。”

裴寂笑了笑不以为然。

此后,身为晋阳县令的刘文静就有意结交于李氏,尤其二公子李世民,多次与其深入交谈。

后因姻亲李密参与杨玄感谋反,而被朝廷下令关押,李世民得知后,前去探望,并向其询问了他对当下时局的看法。

刘文静分析了天下大势。瓦岗在攻取洛阳,皇帝滞留江南,天下义军到处都是,各自为战,只要有像刘邦、刘秀、周武王一样的英雄站出来,高举义旗,平定天下不是难事。

他还说来太原避难的人可以拉起十万人,太原守军也有数万,到时振臂一挥,指向关中,拿下长安,顶多半年就能成就大事。

李世民非常同意刘文静的看法,然后放了刘文静,暗中组织力量,准备伺机而动,但又怕李渊不同意,二人商议后,刘文静去找了一个人。

这人就是裴寂,李渊的密友,他们经常一起通宵达旦的喝酒,且李渊很是听从他的建议。

于是刘文静说动了裴寂,并告诉了裴寂一条可以让李渊“就犯”的妙计。

将皇帝宠幸过留在晋阳宫的美人献给李渊。

李渊醉酒“中计”,醒来得知二位美人身份,不由吓出一身冷汗,裴寂趁机提出让他“起兵反隋”。

惊魂未定的李渊只好答应了,随即找来李世民、刘文静等商议。

在确定了进军长安的对策后,刘文静就自告奋勇前去联络突 厥,解决太原的后顾之忧。

刘文静来到突 厥,以利说服了始毕可汗,不仅带回了始毕可汗支持的2000骑兵,还有赠送的1000匹战马。

李渊见此盛赞刘文静的才能,随即又让他率军前往潼关抵御隋军,自己率军前往长安。

刘文静率军到达潼关,与隋军陷入苦战,死伤数千人。然后进入了对峙状态,刘文静发现隋军劳师远征,很是疲惫,于是派出奇兵绕道隋军后方进行袭扰。

隋军来不及应付,只好败下阵来,刘文静马上率军追击,结果追上了企图逃回洛阳的隋朝大将屈突通。

此役隋军大败,屈突通被俘,潼关以西土地全部归唐。

几个月后李渊在长安称帝,刘文静被封为民部尚书,因是太原起兵的功臣,与李世民、裴寂一同获得“恕二死”的特权。

慢慢的,刘文静的心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刘文静看见老朋友,那个曾对着城头烽火哀怨叹息:“贫贱到如此地步,又赶上世事离乱,我们当如何保全自己呢?”的裴寂居然在皇帝那儿越来越显赫。

裴寂在太原起兵中贡献没有他大,更没有军功,官职却远远的高出了自己,且李渊对他可以说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

心中觉得非常憋屈,从此议论朝政,就和裴寂唱反调,从此二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

公元619年的一天晚上,刘文静与弟弟刘文起在一起喝酒,向弟弟诉说着心中的不满,酒过三巡,醉意越来越浓。

拔出佩剑指着一根柱子说:“裴寂你算个什么东西?从太原开始就是我在出力,你做了什么?只会在皇帝身边拍马屁罢了,裴寂,我定要斩了你。”

说完,把柱子当成裴寂愤怒的砍了下去。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恰巧这句话被刘文静一个不得宠的小妾听了去。

她趁着夜色跑了出去,将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哥哥,兄妹二人早就对刘文静不满,哥哥说他要连夜将此事上报,答应事后接妹妹回家,过高枕无忧的日子。

次日,刘文静兄弟就以谋反罪被抓下狱,而李渊派来的主审正是裴寂,于是谋反罪坐实。

临行前,刘文静拍着胸口长叹:“高鸟尽,良弓藏,此言不虚啊”。

一代谋臣就此落幕。

公元629年,李世民才为他平冤。

公元848年,唐宣宗才将他的画像位列凌烟阁内。

@巴黎故人

刘文静的死,让人惋惜。

他是个了不起的谋臣,也曾是个生性不羁,性格乐观而又豪放的人。

他曾这样答对裴寂的忧虑:“世途如此,时事可知。形势是可以预知的,你我二人相处投合,又何必忧虑贫贱?”

只可惜,终死在了自己的嫉妒之上,忘记了那份曾有的乐观而又豪放的态度。

在一帆风顺的仕途上,他只看见了自己的功,却看不见自己的过,更看不见朝堂微妙的关系。

所以,做人要紧的,是认清自己、摆正自己。

不要只能看见自己的长处,忽略掉自己的不足,这样就会处于盲目的状态中,看不见当下的自己。

关注我@巴黎故人 讲故事给你听。

历史上潘仁美(潘美),其儿子还娶了“八贤王”赵德芳的女儿,女儿不是宋太宗的妃子,竟然是宋太宗的儿媳妇

潘美(925~991)中国宋朝名将。字仲询,大名(今属河北)人。行伍出身,参与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称帝。宋朝建立后,平岭表、定江南、征太原、镇北门,屡立战功。官至检校太师、同平章事。雍熙三年(986年),宋兵三路北伐辽朝,潘美为云、应、朔等州行营都部署,率西路军出雁门,所向克捷。不久,因曹彬所领东路军大败于岐沟关,潘美等受诏撤军,并护送寰、朔、云、应等四州百姓随军内迁。在护送边民内迁途中,潘美指挥失当,致名将杨业陷敌被俘而死。为此,潘美被削秩三等,降为检校太保。明年,复检校太师。知真定府,未几,改都部署、判并州。加同平章事,数月卒,年六十七。赠中书令,谥武惠。咸平二年(999),配飨太宗庙庭。宋真宗时追封为郑王。明洪武 二十一年(1388)从祀于帝王庙。

儿子:

潘惟德,官至宫苑使。

潘惟固,官西上阁门使。

潘惟正,官西京作坊使

潘惟清,官拜崇仪使。

潘惟熙,娶了赵匡胤之子秦王赵德芳之女,官至平州刺史。

女儿

一女,嫁大理寺评事张昭允(宋初边城守将、右神武将军)

一女,真宗潘皇后,嫁给了宋真宗赵恒;

一女,封冯翊郡夫人,嫁大宋名将曹彬子曹玮。(曹玮:主要成就三都谷之战大破吐蕃李立遵部,稳定西境;绘像昭勋阁;官职御史大夫、上柱国、彰武军节度使;封爵武威郡开国公。)

侄子

潘惟吉,后周世宗柴荣的儿子,累资为天雄军驻泊都监。

孙子

潘承规,惟熈子,为閤门祗候。

潘承仅,惟熈子。

潘承宗,卫尉寺丞。

潘仁(承)炬,阁门祗候,惟熈子。

侄孙

潘承裕,东头供奉官,1027年去世。潘惟吉之子。

曾孙

潘孝严,供备库使。

潘孝安,东头供奉官。父承仅。

侄曾孙

潘夙,潘承裕子。知荆南、鄂州,卒;

潘震,任左侍禁。潘承裕子。

玄孙

潘意,潘孝严之子,左卫将军,娶宋神宗赵顼最小的女儿。

#大宋少年志#

范汝为率民建州起义@军武简略 @头条历史 公元1130年,建言四年,建州瓯宁县农民在范汝为领导下举行起义。

公元1129年,苗傅,刘正彦发动政变失败领兵退走建州。南宋各路官军进入建州追击,沿途向百姓勒索军需,烧杀劫掠,农民群众被迫迁徙流亡。宋兵擒捕刘苗去后,建州一带出现了严重的灾荒。7月,私盐贩范汝为率建州瓯宁县农民发动起义。8月间,范汝为领导起义军攻入建阳县。宋神武副军都统制李捧率官军3000迎击,被起义军击溃,夺路逃走。农民起义军迅速发展到数万人。后在宋廷的威胁利诱下,范汝为受诏安,接受宋廷赐给他的从义郎,福建民兵都统领的官职,范汝为以下的一些首领也接受了宋朝的官职。起义部下与其他部和并。次年,范汝为心怀不轨,又率农民军向建州转移,占据州城。后宋廷又派韩世忠镇压,范汝为被围自杀,起义失败。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薨逝。贵戚大臣作乱,攻打丞相吴起。他被追着跑,慌乱中退到楚悼王亡灵前,没想到,无意之中的举动,竟然拉了七十多个家族的人为他陪葬。

吴起,本是卫国人,先是在鲁国做官。

公元前403年,齐国攻打鲁国,鲁国国王想任命吴起为大将。但是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他会对齐国下狠手吗?

鲁国国王左右为难之际,急求军功的吴起得知后,一刀就把自己的妻子给杀了,消去了鲁国人的猜疑。

鲁国国王立即任命他为先锋大将,大破齐师。

本来立了大功的吴起,更应受到鲁国的重用才是。但是有人给鲁国国王进谗言,说他母亲病逝他都不去奔丧,如今为了当大将,眼睛都不眨地杀了妻子,这样一个不仁不孝的人,留着终是祸害呀!

还没等鲁国国王给吴起治罪,他早就闻风而逃了。他听说魏文侯很贤德,于是就投奔魏国去了。

魏文侯果真是个爱才惜才之人,立马将其召入麾下,还任其为大将军。吴起也是不辱使命,出征攻打秦国,立即拿下五座城池,为魏国立下赫赫战功。

值得一提的是,吴起为将时,对待下属真是不错。他与士卒同吃同穿,同住同行,丝毫没有将军的架子。甚至有位士卒身上长了东西,吴起竟然用嘴替他吮吸。

由此可以看出,吴起真是爱兵如子,难怪他打了那么多胜仗。

吴起在魏国本来呆得好好的,虽然没有当上宰相,但地位还是很高的,待遇也很好。只可惜,他的英勇神武遭到了小人嫉恨,人家轻易一招就把他给吓跑了。

当时魏国的宰相公叔,娶了公主为妻。按理说日子应该过得也很舒服,偏偏他嫉妒心很强,十分忌惮吴起,只想把吴起除掉。

这时公叔的一个仆人献计说:“除掉吴起很容易!”然后,就把具体实施的计划告知公叔。

公叔依计而行,他先是和魏武侯说吴起是个大才,但是就怕魏国这个小国留不住他。建议魏武侯用下嫁公主给吴起的方法试探他。他如果不想在魏国久留,一定会拒绝这门亲事。

然后,公叔和自己的夫人密谋做戏,请她在吴起来家里做客时,尽可能地对公叔百般刁难,让吴起看到娶了公主之后生不如死的生活,产生心理障碍。

公叔的公主夫人何其聪明,当吴起来家做客,看到公叔在公主面前猪狗不如的地位,心里暗暗吃惊,心想娶个大公主回家不啻于娶个母老虎。

偏偏不久之后,魏武侯就要把公主嫁给他,他想起在公叔家看到的那一幕,吓得赶紧推辞。

魏武侯下嫁公主,居然被吴起拒绝。他十分愤怒,由此还怀疑吴起肯定有二心。

吴起只能再次闻风而逃,这次他跑去投奔楚国了。

楚悼王早就听闻吴起的大名,正求贤若渴呢,所以吴起一来,他高兴异常,直接任命他为楚国宰相。

吴起呢,也没有辜负楚悼王的厚爱。他在楚国大刀阔斧,推行变革,修订法律,罢黜所有闲散官位;废除血缘疏远的公族的爵位俸禄,把国家财政,用来养战斗之士,提高兵士待遇和战斗力。

同时,吴起还主张坚持自主的外交政策,既不合纵,也不连横。还带兵三面出击,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国,楚国国势大涨。

楚悼王一时风光无限,更加器重吴起。

殊不知,吴起的一番动作,让楚国强大了,但是却触动楚国的贵戚大臣的利益,因此这些人非常仇恨吴起,恨不得杀掉吴起。

而为人刚劲的吴起,还沉浸在变革的成功中自鸣得意。

很快,吴起的末日就到了。公元前381年,非常器重吴起的楚悼王驾崩,此前嫉恨吴起的贵戚大臣趁机作乱,一起攻打吴起。

吴起一看这架势,情知自己命不久矣。他灵机一动,假意迅速退到停放王尸的地方,趴在尸体旁边。

而那些攻击吴起的乱臣哪里想到吴起临死前还设下陷阱,只想用乱箭射杀吴起。箭可是不长眼睛的,它们射死了吴起,同时也射中了王尸。

要知道射中亡尸,也是犯了死罪。果然,楚悼王下葬之后,楚肃王继位,他让令尹将那些作乱者全部杀掉,牵连被灭族的高达七十余家。

吴起不愧是一名武将,有勇有谋,临死还拉人垫背。

@秋秋语书

司马光评《资治通鉴》说:才德兼备的叫圣人,才德皆无的叫愚人,德胜于才的叫君子,才胜于德的叫小人。取人之术,如果得不到圣人、君子,宁肯得愚人,也不得小人。

从上面所看,吴起虽然是一代名将,但应该归于小人之类。为啥?母亲去世,他竟然不去奔丧,在古代,是大不孝。

为了当上将军,不惜杀掉妻子,求取功名,可以说是无品,这样一个不孝又无品的人,怎么不可以称之为小人。

小人应该不得善终,虽然他是遭人嫉恨而死,难道不是前面种下的恶果使然吗?

当然每个人的追求不一样,要想干成大事,就不得儿女情长,这样一看又觉他死得冤。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但临死把70多个家族的人拖下水,感觉他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恶人!

#纪录片大赏#

资治通鉴白话4册

公元619年,李渊下令将刘文静处斩,李世民提着食盒来到大牢送行。刘文静满腔悲愤叹道:“高鸟尽,良弓藏,故不虚也。二公子也要小心!”随后他含泪饱餐一顿就被押赴刑场,刘文静的人生走到了终点。

刘文静在隋末任晋阳令时,结识了晋阳宫监裴寂。刘文静与裴寂同宿时,裴寂遥望城头烽火,仰天长叹,很悲观地说:“卑贱至极,家道屡空,又属乱离,当何取济?”

刘文静笑着说:“仕途若此,时事可知,吾两人相得,何患卑贱?”

李渊任太原留守时,刘文静认为李渊有称霸雄心,他刻意结交李渊。当刘文静认识李世民后,他对裴寂说:“李世民非常人也,大度类于汉高(刘邦),神武同于魏武(曹操),其年虽少,乃天纵也。”裴寂听后不以为然。

刘文静因与瓦岗军首领李密联姻,受李密株连,被隋炀帝杨广抓了,李世民认为刘文静是个能谋大事的人物,特意入狱看望刘文静。

刘文静见李世民到狱中看望他,很高兴地对李世民说:“现在天下大乱,没有殷帝成汤、周武王姬发、汉高刘邦、光武刘秀那样的领袖人物,天下很难平定。”

李世民对刘文静说:“你怎么知道现在就没有那样的人物?只是平常人不能识别罢了。李世民又对刘文静说:“我今天到狱中来看你,不是为了儿女常情,现在的天下大势你也清楚,我是为国家兴亡而来,是来与你研究国家存亡大计的。”

刘文静说:“现在,李密占有洛邑,皇上在江都游乐,不问国事。大股盗贼连州带郡,小股盗贼占山为王,全国大小盗贼不下万数。这些人各自为战,互相攻杀,没有一个精明强干的领袖,不能扫平这些山头,我在太原多年,认识了不少有才能的人,如您能出面招抚,十万精兵立时可得,加上您现在的数万之众,在您率领下,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出半年,天下就是您的了。”

李世民笑着说:“您说的也是我想的。”

李世民听了刘文静的一通议论,开始招揽人才,秘密部署起兵反隋行动。李世民怕他父亲李渊拒绝反隋,在李渊面前多次欲言又止。

刘文静知道裴寂与李渊关系很深。为此,他把裴寂介绍给李世民,让裴寂出面作李渊的工作。裴寂还没来得及向李渊做工作,李渊就因部将高君雅对突厥作战失利而入狱。李世民乘机派已出狱的刘文静和裴寂到狱中做李渊的工作。

刘文静对李渊说:“现在天下已经大乱,您处在嫌疑之地,立功不能受赏,副将战败却受株连,您的处境很不妙,应想办法摆脱困境。晋阳地区兵强马壮,宫监之中兵器如山,以这样的条件谋图大事,定能成功。关中是天府之国,留守长安的代王杨侑乃乳臭小儿,在群雄并起的今天,他毫无主见,希望您抓住时机,举兵西人关中,以图大事,不要在太原牢中等死。”

李渊同意了刘文静的分析和起兵举事的建议。李世民召集死党,很快策划好了起兵的具体计划。

恰在此时,李渊出狱,起兵之事又被李渊压了下去。为了制造一种气氛,促使李渊起兵,李世民命刘文静假传圣旨,散布场帝要招太原、西河、雁门、马邑等地20岁至50岁的男子当兵,年底前到涿郡集结,出征辽东。

谣言一出,这些地区人心惶惶,农民起义的烽火烧得更旺。在这种形势下,刘文静又游说裴寂:“您难道没听说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吗?唐公上应天命,下顺民心,名震天下,一呼百应,为什么时至今日还拖拖拉拉,不敢举兵起事。这不是在自取其祸吗?要劝唐公抓紧时间起兵。”

他又威胁裴寂:“您是宫监,您以朝廷内臣,私结方镇大员,已经犯了死罪,您死也就罢了,为什么还要拉上唐公?”

裴寂听了这几句话,感到问题严重,屡劝李渊起兵。在裴寂劝李渊起义的同时,发生了两件事,促使李渊不得不与隋朝决裂。

李世民派刘文静与长孙顺德,以讨伐刘武周为借口,招兵买马。同时命刘文静假造兵符,骗取了宫监库房里的大批兵器和粮草,为起义做好了一切准备,也给李渊造成一种不得不发的态势,迫使他决心起义。

就在李世民紧锣密鼓准备起义时,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反对起义,并阴谋杀害李渊。李世民派刘文静将上述情况急报李渊。生死关头,李渊当即与刘文静杀王威、高君雅,宣布起义。

起义后,李渊开大将军府,刘文静任大将军府司马。刘文静有知世之能,谋事之才,却没有自知之明,并为此而丢了老命。

刘文静自认为他的才干在裴寂之上,功劳也比裴寂大,而官位却比裴寂低,所以满肚子不高兴,总与裴寂过不去。朝廷议事,他一定与裴寂唱反调。由此,与裴寂的关系一天比一天紧张,这一对老朋友反目成仇。

刘文静与其弟刘文起饮酒时,拔刀击柱恶狠狠地说:“我不杀裴寂誓不为人。”这句话被他的一个失宠小妾的哥哥听到了,立即向李渊告发了刘文静。

李渊大怒,以谋反罪要杀了刘文静。李世民苦劝不果,无奈之下他提着食盒来到大牢送行。刘文静满腔悲愤叹道:“高鸟尽,良弓藏,故不虚也。二公子也要小心!”

贞观三年,李世民给刘文静恢复了名誉。

史评刘文静:“奋纵横之略,立缔构之功,罔思宠厚之机,过为轻躁之行,未及封而祸也,惜哉!”其言不差。

说到历史上那些顶尖的谋土,张良张子房无疑是最成功的一个,他不仅能“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关键他还做到了全身而退,本人及家族安然无恙。

明朝的刘伯温,给人的感觉是上通天文,下知地理,还能预测身后五百年的大事。

有人认为他的能力,应不在诸葛孔明之下。与魏征相比,魏征更擅长朝堂奏对,且没有诗文传世。

而刘伯温除了谋士的身份外,舞文弄墨也是一把好手。《明史》是这样夸赞他的:“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这个评价就很高了。

刘伯温在元至顺年间中得进士,先被任命为高安县丞,后升任元帅府都事。

其时,义军浪潮已席卷全国各地,刘伯温为此多次向朝廷献计献策,但他的建议一直不被采纳。

失望之极的刘伯温写下《忧怀》诗一首后,愤然辞去官职,回到家乡隐居。诗云:

群盗纵横半九州,干戈满目几时休?

官曹各有营生计,将帅何曾为国谋!

猛虎封狼安荐食,农夫田父苦诛求。

抑强扶弱须天讨,可怪无人借著筹。

此前,朱元璋曾两次派人来请刘伯温出山,但都被刘伯温以自己身为元朝臣子,拿着朝廷俸禄的理由婉拒。

《明史》中有一段话赞朱元璋说:“太祖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

朱元璋开创大明王朝,仅用了短短15年的时间,这固然有元朝气数已尽的成份在里面,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还是朱元璋的帐下增添了谋士刘伯温。

民间有俗语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单纯从他们辅佐帝王所成霸业的规模大小来看,并不能说这番评价有失公允。

蜀、魏、吴三国之间势均力敌,难分伯仲,所以诸葛亮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也只为蜀国赢得三分天下。

刘伯温初出山门,向朱元璋献上“时务十八策”。据说朱元璋看过之后,欣喜若狂,即刻封刘伯温为军师,从此对他言听计从。

而刘伯温也凭借他的神机妙算,以战场上一个接一个的胜利来回报朱元璋的知遇之恩。

晚年的刘伯温也曾想功成身退,但因为工作上的原因,导致他与胡惟庸、李善长等多位朝中大臣关系不睦,于是弄得他尽管已经解甲归田,却仍然遭到朝廷的提防监视。

高压之下,刘伯温的内心充满了恐惧、孤独与愁绪。

下面的这首《无题》,就是他当时心态最真实的写照:

花自飘零水自流,无情有恨月如钩。

十年一枕三更梦,嬴得风烟满地愁。

他本想求一个安稳的晚年生活,但是他实在太优秀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在朱元璋的认知中,刘伯温的能力堪比大汉朝的张子房,这种人才的一举一动自然格外引人注目。

刘伯温提出回家乡养老,确实也是想摆脱离朝廷控制,无奈朱元璋视他为“当代张子房”,一直对他念念不忘。

可惜的是,刘伯温虽然也拥有张子房那种“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本领,却没能掌握张子房全身而退的法宝。

到最后,不光自己郁郁而终,两个儿子的结局也很不近人意。正所谓雪崩来临时,没有哪一片雪花能躲得过去。

“皇上着问:‘提督好,提督身上好么?各官好么?又在先的提督地方上事宜、雨水情形俱不时启奏,今你到任来,为何不具本启奏?

今后可将地方上事宜不时启奏于皇上知道。又皇上赐你鹿舌、鹿尾、乾肉等捌样,你可查收’等因。臣随恭设香案,率同将弁各官,望阙谢恩,领受讫。……幸生圣世,遭遇尧舜之主,身经太平之年,毫无报称,夙夜兢惕……”

这篇奏折,前半部分是皇帝的问话,后半部分是臣子的回答。问答者分别是康熙皇帝和“提督陕西甘肃等处地方总兵官右都督加一级降二级戴罪图功”李林盛,简单来说就是陕甘提督李林盛。#康熙#

李盛林官职里面有一个“加一级降二级戴罪图功”,这个是什么意思?我查了一下,就是说李盛林因为立了功,升了一级,但又因为犯错,降两级。两相抵消,就只降一级。后面的“戴罪图功”就是皇帝希望你赶紧再立新功,把这降的一级也给抵消掉(见《六部成语》)。这里可以看出康熙皇帝还是很器重李林盛的,目前的状态是革职留任。#微头条日签#

李林盛当然也很感激,所以他对皇帝的问话先不回答,而是先把皇帝大大称颂一番,“幸生圣世,遭遇尧舜之主”。在奏折末尾还盖了一颗大大的官印。

问题是这个折子是密折,所以康熙可以在折子里问李林盛的身体如何,比较随意。李林盛回复的时候却比较正式,还盖了印章。这其实就犯了忌讳,皇帝把你当贴心人,你却公事公办,所以康熙回复“知道了,以后折子用清字(满文),不必用印”。不但指出了他的错,还顺带挑了个错,说李盛林的密折写的是汉字。#历史冷知识#

李林盛接下来的回帖是这样:

仰惟我皇上承天御极,神武英文,虽圣躬日理万机,……但臣虽稍识清字,因年衰目昏,不能书写,又兼清字之文理不通,如令人代缮,臣既不谙其中深义,诚恐词句失宜,并恳皇恩,容臣嗣后凡陈奏事宜,仍准以汉字具奏,庶免舛错之愆尤也。”

这个回帖里面居然有“清字之文理不通”这种话,如果是雍正或乾隆皇帝看见,李林盛估计要掉脑袋了,就是再起“文字狱”也不无可能。到此时康熙皇帝已经御极40年,火气渐消,只回了一句“知道了。此汉文亦未必尔自能作也。”轻轻的揭过去了。就是说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我信这个奏折不是你写的,有可能是其他人比如师爷写的。

李林盛最终的结局是善终,职位是镶红旗汉军都统,估计是“待罪图功”了。

图片来自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神武官职,神武官职表各个阶级一览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