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的诗意是(夜书所见的诗意)
您好,今天小编胡舒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夜书所见的诗意是,夜书所见的诗意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原文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2、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3、译文及注释 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4、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5、 注释:①见:古同“现”,出现,显露。
6、②萧萧:风声。
7、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8、④挑:挑弄、引动。
9、⑤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10、⑥篱落:篱笆。
11、鉴赏 《夜书所见》中的“见”是一个古今字,在这里应读“xiàn”而不读“jiàn”。
12、全的理解应为:(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
13、(诗句)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14、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15、 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
16、表现古诗《夜书所见》唯美性,可从九方面赏析。
17、 借景抒情,以景入情。
18、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蟀。
19、孤独之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
20、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
21、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22、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篱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
23、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思绪。
24、 3、悲欢交织,以欢掩悲。
25、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三四句叙欢情,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
26、一悲一喜,悲喜交潜,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强烈思亲之情。
27、 4、虚实相益,以实映虚。
28、全诗四句中一、二句写所见实景:叶落声寒,水动风凉;三、四句写引发想象:黑夜明灯,童观蟋斗。
29、所见所闻,或明或暗,虚实相映。
30、满耳秋声,满目秋夜,满怀乡情。
31、实中有虚,寓虚于实,言寥寥而意无尽! 5、心驰神往,远近互动。
32、诗人因身受寂夜孤单之苦,而产生眷恋远方亲人之心。
33、虽身在千里之距,嬉戏场景犹在眼前。
34、近处寒叶声声扰,天伦乐事曼曼来。
35、那物那景,直教人无限唏嘘。
36、 6、冷暖两分,“寒”“挑”传神。
37、“寒”字一语双关,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
38、“挑”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
39、写出儿童的专注嬉戏、轻挑细拨、忽屏息观斗、忽乍喜兴呼的斗蟋蟀场面,全在一“挑”。
40、“挑”出了性格,“挑”出了神韵,“挑”出了思忆亲人温暖之情! 7、“动”“知”连气,一气呵成。
41、诗歌以落叶“送”寒, 寒声“动”情,情牵亲人,思亲慰寂,一气连成。
42、“动”为诗“骨”,“知(思)”为诗“心”,做好了前后承接,使全诗起落得体、张驰有度。
43、 8、暗用典故,明了心意。
44、“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辞官典故。
45、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
46、“秋上心头使人愁”,更能传达诗人当时客居在外,乡愁满怀的心境。
47、 9、巧用修辞,情意绵长。
48、“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49、这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思绪。
50、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怎不把读者带进这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令人痴迷难返,惆怅满怀。
51、“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动凄凉心境,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绵长。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