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代表人物(构建主义)
您好,今天小编胡舒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建构主义代表人物,构建主义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当代主要观点知识观 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
2、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3、·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适用的方法。
4、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是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就灵的,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5、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并且获得了较为普通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
6、真正的理解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
7、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叫死记硬背或生吞活剥,是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
8、显然,这种知识观是对传统课程和教学理论的巨大挑战。
9、照建构主义看来,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某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解释或假设,并不是解释现实世界的“绝对参照”。
10、某一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知识固然包含真理,但是并不意味着终极答案,随着社会的发展,肯定还会有更真实的解释。
11、更为重要的是,任何知识在为个体接收之前,对个体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也无权威性可言。
12、所以,教学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以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方式来作为让学生接收的理由,用社会性的权威去压服学生。
13、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只能由他自己来建构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
14、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新知识,而且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
15、学习观 当代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
16、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每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我们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我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异。
17、所以,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18、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19、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20、这与皮亚杰关于通过同化与顺应而实现的双向建构的过程是一致的。
21、只是建构主义者更重视后一种建构,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是发展起供日后提取出来以指导活动的图式或命题网络,相反,他们形成的对概念的理解是丰富的、有着经验背景的,从而在面临新的情境时,能够灵活地建构起用于指导活动的图式。
22、任何学科的学习和理解都不像在白纸上画画,学习总要涉及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包括正规学习前的非正规学习和科学概念学习前的日常概念,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和信息。
23、即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
24、外部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
25、因此,学习不是像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反应”那样。
26、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
27、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28、所以,建构主义者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
29、教学观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主要有:由于事物的意义并非完全独立于我们而存在,而是源于我们的建构,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教学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的基础。
30、因此,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受到建构主义者的广泛重视。
31、这些思想是与维果斯基对于社会交往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的重视的思想相一致的。
32、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通过学习者的合作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33、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34、这一思想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思想相一致。
35、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36、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不是知识权威的象征,而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
37、教学应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当然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38、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
39、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
40、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41、简言之,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并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也由教师为主转向学生为主,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学习的程度。
42、提倡情境性教学。
43、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
44、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
45、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46、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
47、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
48、其实,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49、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意义的建构是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一切都要围绕这种最终目标来进行。
50、同时,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为此学习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authentic task),不能对其做过于简单化的处理,使其远离现实的问题情境。
51、由于具体问题往往都同时与多个概念理论相关,所以,他们主张弱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交叉。
52、这种教学过程与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相类似,所需要的工具往往隐含于情境当中,教师并不是将提前已准备好的内容教给学生,而是在课堂上展示出与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索过程(甚至有人主张教师不要备课),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并指导学生的探索。
53、主张,一方面要提供建构理解所需的基础,同时又要留给学生广阔的建构空间,让他们针对具体情境采用适当的策略。
54、建构主义者在吸收维果斯基、认知信息加工学说、皮亚杰、布鲁纳等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许多富有创见的教学思想,如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建构性;对于学习做了初级与高级学习的区分,批评传统教学中把初级学习的教学策略不合理地推及到高级学习中;提出合作学习、情境性教学等,对深化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
55、 但是,传统教学重视知识的确定性和普遍性,注重分析和抽象,这在学习的初级阶段是必要且有其合理性的。
56、全盘否定它,同样会犯以偏概全,以特殊代替一般的错误,会引起教学上的混乱。
57、提倡情境性教学,力主具体和真实,但由此而反对抽象和概括,认为进行抽象的训练是没有用的也是片面的。
58、 这种说法不对。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