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8月科学教育网小李来为大家讲解下。竹简雕刻教程美食简单好吃,怎样雕刻竹子视频教程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我把荀子...

8月科学教育网小李来为大家讲解下。竹简雕刻教程美食简单好吃,怎样雕刻竹子视频教程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我把荀子的《劝学》雕刻成竹简牌匾,看看效果怎么样。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李兆香113

#劝学# #竹简牌匾#

#泰安头条# 肥城故事,原创。普及小知识,

初解刀笔之吏,

刀笔是古代的书写工具,我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

不过要在坚硬的甲壳或兽骨上刻字,一定要用坚利的刀刃,用刀写字,其实就是刻字,所以用刀刻字,也叫写字。叫《书契》,契是刻的意思,以后在木上刻字雕刻,在石上如石碑上刻字,再以后有了竹简,用毛笔,用烙笔,字可写在木,竹或绢帛上,古人写字,有时把字写错了,就用刀削去重写。

現在我们请人修改文章,会对修改人说句客气话,请他《删削》或《斧正》,就是这个意思。

公元630年夏,陕西的赵老汉,他在陈仓山上发现了十块奇怪的石头,消息很快传遍了十里八乡,很多村民纷纷过来看稀奇。这些石头不仅外观很像鼓,上面还刻着不知名的文字,连乡里来的秀才也认不出来。

起初村民把这些石鼓奉为“天石”经常过来跪拜,可是,慢慢地石头数量越来越少,最后竟然一夜之间不见了。

原来到了北宋宋仁宗时期,北宋皇帝宋仁宗酷爱金石玉器,便派人四处搜罗奇石异宝,当时有位大臣司马池,听说陈仓山上有奇石,便命人搬运到宫里,可是,数来数去,只有九块石鼓,那一块哪儿去了?

司马池命令手下四处搜索,半年过去了,仍旧没有找到第十块石头。眼看宋仁宗就要龙颜大怒,司马池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命人仿照前几块石鼓的样子,做了一块新的,上面还以假乱真刻上了文字。可当司马池把十块石鼓献给宋仁宗时,见多识广的皇上一眼便分辨出第十块是仿品,结果可想而知,司马池获罪。

经过这一场大风波,第十块石鼓的去向成了谜团,直到40年后的宋哲宗时期,事情有了一丝转机。

一位名叫向传师的金石爱好者,在朋友家偶然间看到一份拓本,起初上面的文字并没有引起他的注意,可是当他拿着拓本和石鼓上的文字一对比,发现竟然神奇地一致。向传师断定,这张拓本很可能就是,失踪的第十块石鼓上的文字。

向传师从朋友那里得知,这个拓本是关中一位太姓人士赠与的,于是他顾不上休息,直奔关中而去。可是,无巧不成书,就在向传师到达关中的头一天,太姓家族因为一场瘟疫全都去世了,而他们住的房子也被焚烧殆尽。这条线索断了,向传师垂头丧气地往回走。

就当他路过一家肉铺时,店门口伙计“霍霍”的磨刀声,吸引了向传师的注意,当他再定睛一看时,“不得了”那块酷似鼓样的磨刀石上,竟然雕刻着自己无比熟悉的文字,向传师拿出拓本一对照,竟然一模一样。他欣喜若狂,第十块石鼓终于被他找到了。

当十块石鼓终于凑齐后,酷爱金石的宋徽宗把它们视若珍宝,不仅命专人研究上面的文字,还用金子填充文字。可是,不久后的一场战争,让这些国宝又成了垃圾。

公元1125年,金兵攻入汴梁城,不仅掳走宋徽宗父子,还把他毕生珍藏的宝贝洗劫一空,其中也包括那十块石鼓。金兵首领完颜晟不识宝贝,但是他可认识文字上的金子,于是便命人扣掉金子,扔掉了石鼓。历经好几百年终于被集齐的石鼓,又一次面临失散的危险。

转眼间到了公元1234年,金兵被击退,北宋一名官员无意间在野外发现了这十块石鼓,他想起在书中读过的,关于石鼓的故事,为了不让他们再次受到破坏,他命人把石鼓全都搬到孔庙。就这样,这些石鼓在孔子庙终于安稳地呆了几百年,直到新中国成立,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那么这些历经1000多年时光,辗转于几代帝王之手的陈仓石鼓,究竟有什么珍贵之处呢?听到专家的一番话,让人惊掉了下巴。

石鼓上的文字近似于西周金文,却远远要比金文更加规范严整。但在细节处,又保留了金文的特征。但是他们又十分接近小篆,只是比小篆略短一些,接近方形,笔画错落有致,又与小篆的一板一眼截然不同。所以,专家推论这种文字,应当是处在周代金文与秦朝小篆之间,一种过渡性的字体,被称为“籀文”也叫“大篆”。

于是专家给出结论——这些石鼓文上的文字,就是我们现在汉字的始祖。这一发现,可以说是中国文物史上的一个奇迹。但是,上面的文字究竟说了些什么呢?

专家在仅剩的327文字上,做了大量的工作,终于破解了石鼓文的秘密:原来这里面记载着,在春秋时期,秦公在一次游猎当中看到广袤无垠的天地,不由地诗兴大发。

写出了“吾车既工,吾马既同;吾车既好,吾马既阜,君子员猎,员猎员游”的诗句,由于没有携带竹简,下人只好就地取材,在陈仓山上的石头上,记录下来。而这个记载是史书中所没有的,那么由此可知,这石鼓文字的破译,又给我国考古文学史上,增添了一份重要的历史物证。

早在2012年的时候,成都地铁的施工现场突然挖掘出一座神秘的古墓。而从古墓中,考古人员们发现了一座赤裸人俑。

经过后期的保养处理,呈现在考古人员面前的景象不禁让他们大吃一惊,因为在这座人俑的背后,赫然的刻着与当代中医相似的经络和穴位图。

这引起了考古人员们极大的注意。这座人俑经过精心雕琢,全身被刷过黑漆。高约14厘米,宽约4厘米,雕刻的惟妙惟肖,仿佛下一秒就能动起来了一样。

但是这尊看似普通的工艺品却将中华医学几千年的秘密都保留了下来。背后依稀还能看到“心”、“肺”、“肾”之类的字词。

人们不禁对这尊俑的来历有了极大的兴趣,因为这尊俑既不像是陪葬品,又不像是祭祀品。放在这墓中是何用意,是什么样的人会将它带入到自己的墓中呢?

在我们印象中,我们古人事死如事生。于是在自己死后也会把自己曾经的妻子,财富这些跟随自己带入墓中,即活人陪葬。

但是渐渐的发现这种方式过于野蛮,于是用人俑来代替活人。即后来出土的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就是陶俑殉葬的典型代表。

然而在这座墓中,却是一个木俑,这与传统中的殉葬风格格格不入。很显然这是一个用中医的方式研究的人体模型。

那么这件模型的主人又是谁呢?古墓千年,我们很难想象到这么一座平凡的古墓,竟然能和有着妙手回春的一代名医扁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他们把这个地方的墓葬群命名为老官山汉墓”。在考古工作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批竹简。

这竹简跨越前年依旧保存完好,上面写着的居然是九本已经失传了的医经。记录的是从战国到西汉推进,考古人员们的猜想很快就被证实了。

在一件漆器上,考古人员发现了铭文“景”字。恰恰是这个不起眼的字,一下子把考古工作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因为这个景字,是曾经在历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一笔的家族。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开发巴蜀,便将大量的人口迁入其中。这其中便包括了楚国昔日的贵族阶层:景氏。

景氏,在楚国八百多年的岁月里,可是作为与屈氏和昭氏并肩的楚国三姓。出过无数英雄人物,如变法大将景翠,诗人景差。

但是随着国家灭亡,他们也走向没落。在搬迁至巴蜀之地的时候,除了带着家眷财物,还将世代积累的家书一同带了出来。而这其中就包括那九本医书。

在专家的反复研究中,一个叫做“敝昔”的名字出现在大家的眼前。很快,专家们破译出来,这人就是上古华夏神医扁鹊。

虽然扁鹊没有留下自己的医书,但是扁鹊的医经很有可能是他的弟子整理出版而来。医书,经络图……将这些线索整理起来。

我们惊讶的发现,这是一位扁鹊学派的官医,而那尊木俑就是医学用具。

华夏经典的古代医书,在经过千年的时光,又重新流转到了华夏子孙的手里。一代一代的良医为了华夏民族的健康,性命,不惜一次又一次的与疾病抗争。

而到今天,这些灿灿发光的古书籍,为我们当代医生点亮了一盏前行的灯。而这座老官山汉墓,在2014年的时候列入全国重大考古发现。

随州博物馆游记《二》

1978年下,考古工作者在随州市西北郊2.5公里的擂鼓墩发掘出了一座2400年前的曾国国君---曾侯乙墓。

该墓葬出土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金玉器、漆木用具和竹简一万五千余件。其中有不少是罕见的珍品,如“九鼎八簋” 在内的完整青铜器礼器群。特别值得参观的是已采用12律的64件(套)青铜双音编钟,音律宽达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的出现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名为“尊盘”的青铜器。“尊盘”是由尊与盘两件器物组成,出土时尊置于盘中,尊是盛酒器,盘则一般作水器用,两者合为一器,造型美观、极尽奢华。这里还有为数众多的酒器,雕刻精美体型巨大。这些青铜器所体现的精良铸造技术,一流的工艺成为中国先秦时代青铜艺术的顶峰。

在墓内出土的器皿中,许多都刻有铭文。其中标明器物为曾侯乙所制作与使用的铭文多达208处。根据对墓主人骨架的鉴定,该墓主人为男性,年龄大概为42~43岁,下葬年代为距今2400年左右的战国早期。望着他的复制头像,我在想,这是怎样的一位君主啊?既富甲天下,又多才多艺、精通音律。上马挥刀叱咤风云、庭院抚琴音色合璧。

为什么以前的古人都这么有才呀?

1957年夏,河南一位男孩寻找丢失的小羊时,不慎掉入一个塌陷的洞穴之中,猛地发现一个头上长角的东西,正朝自己吐出金黄色的长舌,顿时吓得魂飞魄散,他不顾一切地爬出洞口后,风驰电掣地往家中跑去。

 

家人见他如此狼狈,追问发生什么大事了,男孩上气不接下气地告诉他们,自己在一个洞穴中发现了一头怪物,不料大家听完后竟不约而同地大笑起来,父亲甚至直言不讳地问道:“你是不是把小羊弄丢了?这个借口找的有点离谱。”

 

男孩见大家不信,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略一沉思后,干脆直接拉起父亲就往山上走去。父亲看儿子如此执着,立刻意识到,此事恐怕并非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不妨跟过去瞅瞅,毕竟他也想知道到底是什么东西,把儿子吓成这个样子。

 

当他跳入洞中,看到了那个长相怪异的东西时,同样吓得浑身一颤,好在他很快发现这东西纹丝不动,显然并非活物,于是父亲小心翼翼地将它搬出洞外。经过仔细观察后,他们发现这个蹲坐在地的动物,长着一对漂亮的鹿角,两只耳朵微微翘起,仿佛正在认真聆听,而双眼瞪得跟铜铃一般。

 

最怪异的是,它的双爪高高举起,并将一条蛇送往口中,但舌头长至腹部,这样真的能够正常咀嚼吗,不怕咬到舌头?只见它的后脑勺上,雕着美轮美奂的卷云纹,乍一看犹如虎皮一般,隐隐流露出几分威严。不过它的身体基本被龙鳞覆盖,考虑到它遍体金黄,难道这是麒麟之类的瑞兽?

 

然而父子俩从未见过长成这样的麒麟,至少麒麟绝不可能拥有长至腹部的舌头,他们盯着这个面目狰狞的不明动物,陷入了沉思之中。过了一会,父亲决定将这个物件搬回家中再说,一时间,老陈家挖到金色木雕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到了考古工作者的耳中,他们毫不犹豫地派人前来鉴定。

 

工作人员一见到这个奇形怪状的木雕后,立刻激动万分,这可不是一般的动物,很可能是来自于战国时期的楚国作品。这个动物长着漂亮的鹿角,肯定跟麋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麋鹿不但是楚国的特产,还是他们的瑞兽,《楚辞•天问》中就有记载:“驚女采薇,鹿何祐?北至回水,萃何喜?”

 

意思是说,有位女子采集薇菜时,受到惊吓而跑到回水,恰巧捕获一头麋鹿,从而得到上天眷顾而家业昌盛。可见楚人多么喜欢麋鹿,他们根据麋鹿的样子,雕刻出美轮美奂的艺术品。不过古人认为麋鹿的原始形象缺少威严,为了让它的气质更上一层楼,竟使用移花接木的方式,创造出了威风八面的麒麟。

 

麒麟不但长着醒目的鹿角,还拥有龙与猛虎的气势,的确是非常完美的瑞兽。《说文解字》直截了当地解释道:“麟,大札鹿也。麒,仁兽也。”很明显,麒麟的基本原型就是麋鹿。得知这是来自于两千多年前的珍贵文物时,父子俩大吃一惊,待他们回过神来后,当场决定将其捐赠给博物馆。

 

问题来了,为什么父子俩挖出来的这件木雕作品,跟常见的麒麟不太一样?难道春秋战国时期的楚人,对瑞兽麒麟有着非同寻常的理解?经过考古工作者们的认真鉴定后,他们一致认为这是来自于楚国大墓的“镇墓兽”。在楚国人的观念中,镇墓兽能够起到守护与引领亡者的重要作用,所以地位非同寻常。

 

为了让镇墓兽看起来更加狰狞可怕,工匠们在麒麟的基础上,特地增加了几个特殊的细节,包括圆睁的怒目、送入口中的蛇、长至腹部的舌头与一排锐利的牙齿,当然了,这不是镇墓兽唯一的形象,但是无论它们的身体怎么改变,头上那对醒目的鹿角始终大同小异。

 

不过,这个高128厘米的“彩漆木雕镇墓兽”看得久了,根本不觉得可怕,反倒有一种萌态十足的感觉,尤其那充满艺术气息的雕刻手法,以及那精益求精的细节,令人赞不绝口,不得不佩服古代的工匠们,拥有天马行空的创造力与炉火纯青的技术水平。

 

考古工作者们认为,既然这个精美的木雕是楚人特有的镇墓兽,那就意味着信阳长台关一带,肯定存在着一个重要的楚国大墓。在父子俩的带领下,考古工作者们果真找到了一座规模宏大的楚墓群,附近还有战国时期的“楚王城与太子城”。

 

他们不但从楚墓中挖出了成组的乐器、成套的车马器与兵器、色彩艳丽的漆器、错金银的铜与铁器,还发现了各种各样的陶器、精雕细琢的玉器、编织细密的竹器与丝织品,更重要的是出土了两套竹简,这对研究战国时期的楚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这件造型独特的“彩漆木雕镇墓兽”,自然也是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可以分析出,楚人不但以自己的特产麋鹿为荣,而且将其高度艺术化,以至于麋鹿的瑞兽形象深入人心,并成为了镇墓兽的原型。随着战国时代的落幕,这种独树一帜的楚国镇墓兽,最终彻底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因此这件彩漆木雕镇墓兽尤为珍贵,现收藏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前去近距离欣赏一番,看看它到底可怕还是萌蠢。

古人没有厕纸怎么擦屁屁?看结果被吓一跳!

我国古代有用竹板擦屁股的记载:竹子削成一尺余长,两指宽。两端圆滑不会揩痛pp。有钱人家还会在手柄部雕刻花鸟虫鱼(书法家题字的就更棒啦),用过之后在水盆里涮一下再继续用,(古人还是蛮节俭嘛哈哈哈)也就是后来的厕筹。

老百姓的屁股从来不值钱

蔡伦发明纸以前,老老祖宗们到底用啥擦屁股?其实,没用纸之前擦拭的工具,有个文雅的词,名为“厕筹”(又名厕篦、厕简)。它与马圈湾遗址的简牍,十分相似,皆用竹片或者木片制成。最早的记载来自唐朝释道世的《法苑珠林》,内中讲述三国时吴国皇帝孙皓偶得一尊金像,不加礼遇,反而将它置于厕所,用于看管丢弃的厕筹。

南北朝以后,纸替代竹简成为书写的主要载体。于是,纸也纳入老百姓擦拭的法眼。然而,用纸拭秽的习惯还是明清人流行起来的。正因为明代人拥有以纸擦屁屁的资本,所以他们敢于嘲笑晋唐时的皇帝、和尚和美女的擦拭方式。

劳动人民对于手纸质量的要求真的不高,农民兄弟主要用的还是稻草、瓦片。所以,尽管蔡伦早就发明了纸张,技术也不断进步,对刚需群众而言,擦屁股这件事还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外加上改进后的粗纸而已。

说起来,大概是春秋时期的茅厕简陋,彼时的正国级人物晋景公姫獳一次吃坏了肚子,出恭时竟然“陷而卒”,死在厕所里。后继者大概汲取了这一教训,茅厕修得安全、豪奢。

南北朝时期的名士刘寔,拜访权贵石崇时,内急想上厕所,“见有绛纱帐大床,茵蓐甚丽,两婢持锦香囊,寔遽反走”,以为走错了房间,后来石崇解释说就是厕所,两个婢女手中的香囊,里面装的就是厕筹。

不过,皇室的厕所尽管修得漂亮,擦屁屁的工具却是多年不得改进,用的也是厕筹。统治者既然明目张胆这么干,老百姓当然也就慢慢养成了以纸擦拭的习惯。不过,明朝前期的皇帝还是享受了一段时期的特供。他们用的不是纸,而是由川省官员进贡的野蚕丝织成的帛。

到了晚清,慈禧太后所用的手纸,据《宫女谈往录》一书回忆说,是宫女们加工好的细软的白棉纸,“先把一大张(白棉纸)分开裁好,再轻轻地喷上一点水,喷得比雾还细。……把纸喷得发潮、发蔫以后,用铜熨斗轻轻地走两遍,随后再裁成长条,垫上湿布,用热熨斗在纸上只要一来一往就成了。……这样把又柔软、又干净、又有棱角的便纸,折叠好备用”。而像光绪皇帝的用纸则是“揉过、去硝之裱心纸”。

#历史# #有趣# #搞笑#

无锡留青竹刻

  无锡竹刻,江南竹文化的精华。竹,自宋代以来深受文人士大夫的青睐,与梅、兰、菊并称“四君子”,是君子人格的文化象征。竹刻艺术由实用竹制品脱胎而来,以文人雅士、书画艺术家为主要受众,凡若镇纸、臂搁、扇骨、挂屏、台屏、笔筒、香筒、抱对等等,以清淡雅致、天然本色渲染文化氛围,寄寓超逸高迈的传统文化情操。

明代张希黄留青浅刻山水笔筒,是迄今传世最早的无锡名家竹刻。1914年无锡竹刻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二等奖、带板竹刻获三等奖。1920年,竹刻名家薛佛影创作了传世名作《竹简象牙镌刻画》。

  无锡竹刻艺坊“双契轩”名扬江、浙、沪。创办人张瑞芝早年学艺于沪上,师从周之礼,随后在上海开办“慨吾庐”印社,为名门宅园雕刻碑石书帖、板对匾额,颇具声誉,与吴昌硕、张大千等书画名家过从甚密,授艺予内弟支慈庵和长女张契之。“一·二八”事变后,举家回到故乡无锡,在复兴路开办“双契轩”艺坊,由国民党元老无锡人吴稚晖题写篆书坊额。不久,支慈庵返居上海,以竹刻为业。《中国美术全集·竹刻总论》:“十九世纪中叶,竹刻艺术实每况愈下,直至本世纪初金西崖、支慈庵先生出,竹刻始又有新的发展。”

  张契之与父、舅齐名,业界称之为“两把半刀”,王世襄《竹刻艺术》称她为“近代少有的女竹刻家”。她10岁随父学艺,14岁已能独立创作,青年时期加入中国女子书画会,竹刻作品参加上海女子书画展和南京的书画展。她曾随父拜访张大千、经亨颐、吴湖帆、江寒汀等名家,请他们在竹上挥毫留下书画墨宝,然后再雕刻,技艺渐入佳境。

  清末民初,书画界钟情金石碑版。张瑞芝、张契之父女以金石文字、泉币瓦当、铜镜鼎彝为题材,刻制扇骨、臂搁等,将金石的残缺锈蚀之状表现得惟妙惟肖,苍劲古朴,深受藏家喜爱。1950年后,张契之潜心研究明清以来嘉定、金陵两大竹刻流派,将留青浅刻与浮雕、透雕、圆雕等竹刻技艺融会一手,创作了《梅竹》扇骨、《雨后春笋》挂屏、《太湖鱼米乡》插屏等精品。1972年,张契之的《梅兰竹菊》书镇和胡瑞康的《青蛙》圆雕竹刻等作品,被选送到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出。

  无锡竹刻以刀代笔,似在绢帛宣纸上挥毫,纵横自如,是竹上的书法、绘画和雕塑,融书画、诗文、印章为一体,风雅绝俗,充溢着中国传统艺术所追求的书卷气和金石味,诗意盎然。

  2008年6月,无锡留青竹刻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44年前,湖北随州出土了一座战国古墓,有2400年的历史。这是一座“水墓”,顾名思义墓中充满了积水,水面上漂浮着21具陪棺,安葬着21位年龄尚且不足25岁的妙龄女子!

你以为这就是墓室的主人了吗?错。主棺当时还沉在水底,因为它有七吨重!更神奇的是,墓主人的嘴里塞满了小型玉器,雕刻成各类动物形状,一共有21件。这其中有什么讲究呢?

这座陵墓的主人颇有身份,他是战国时期的一位诸侯王,是曾国的国君,名字叫做乙,我们称之为曾侯乙。

根据考古人员的研究,曾侯乙在位大约三十年,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而且痴迷于音律研究与乐器制造,是一位重礼的君主。

因此他的陪葬品中包含着大量的乐器与兵器,著名的曾侯乙编钟就是他的陪葬品。最厉害的是,即便经过了2400年的封存,但它依旧能发出清晰的声音与旋律。

除了知名的曾侯乙编钟之外,这里还出土了大量的竹简、青铜器、漆器以及水晶、紫晶等饰品,随葬品多达15404件。

古人相信死后的世界,因此会在墓中随带多种冥器,是为了让墓中人在死后也过得如鱼得水。比如说墓中那些与饮食相关的青铜器,自然是为了让主人在死后也吃好喝好的。

古墓中还有大部分物件是曾侯乙生前的所用之物,有乐器、画作以及雕塑作品等等,可以看出主人在生前就有着极高的艺术造诣。

最能彰显墓主人地位的是墓中那21具陪棺,全部都是年纪不足25岁的妙龄女子,年纪最小的女子只有13岁,以人殉葬是当时的传统。

那么这些妙龄女子是什么身份呢?我们很可能会往妻妾方面去想,但其实这些女子大概率应该是乐工以及侍者。

因为在陵墓的中厅有许多乐器,是主人在下面接待宾客时要用的。这么多乐器要谁来演奏?那些宾客谁来服侍,自然是乐工与侍者。

除了这21具陪棺之外,墓室里还有一具比较特殊的陪棺,那是一具狗棺,葬着主人的爱犬。

最牛的是曾侯乙的主棺,足足有七吨重。当时研究人员用吊车来拉这具主棺,不仅纹丝未动,还险些翻了车。

这是一具青铜架楠木彩绘棺,分为外棺与内棺,棺木的表面刻画着许多纹饰,十分华丽。

打开棺盖,里面躺着的人就是曾侯乙了。按照当时的殡葬文化,亡人口中多半是含着东西的,叫做“玉琀”或者“玉饭”,寓意是死后足食。

其实就是怕亡人到了地下挨饿,但是直接往亡人嘴里塞粮食的话很快就会腐烂,太过于简单粗暴。所以当时的人干脆用食物做成玉器,解决了腐朽的问题。

于是曾侯乙的口中就被塞了21件动物玉器,分别有玉狗、玉鱼、玉鸭、玉猪、玉羊以及玉牛。

当然,不同身份的亡人口中的玉琀是不同的。在《周礼》中就有明确记载:天子含实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玑,士以贝,庶人以谷实。

显然曾侯乙口中的玉琀就符合书中的记载。而慈禧在去世之后,口中则含着一颗夜明珠。

古人偏爱玉,除了玉琀之外,古人还喜欢身着玉衣下葬,也是看中了玉衣永不腐朽的优点,希望灵魂能够永生。

不过玉衣太过于沉重,搬运起来十分困难。这倒也是优点,盗墓贼看到金缕玉衣虽然眼馋,但却搬不走。不过本着不能放过的原则,盗墓贼会抽走金缕,也是十分缺德。

我们可以看出,古代人对于长生不死的追求是持久且永恒的,而且多以玉为媒介。还有古人会用玉石堵住亡人的九窍,也是为了让灵魂永生。

这座古墓的出土不仅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到了古代人的文化习俗与墓葬习俗,还让我们解开了不解之谜,那就是原来曾国就是随国,只是有两个称呼罢了。

我们在了解古代的丧葬文化时,很容易发现它和我们如今各地的丧葬习俗依旧有着相似之处,能体现出从古至今我们对于生死的敬畏之心,对未知的敬畏之心。

了解与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与使命。

1982年,河南省的一位村民老曲在嵩山采集草药时遇到了一条黑白相间的毒蛇。他抓起一块石头扔了出去。蛇“嗖嗖”地”一声钻进了裂缝。老曲担心毒蛇没走远。他看着石头上的裂缝。令人惊奇的是,裂缝里有金子闪闪发光!

老曲大吃一惊。他没来得及仔细看看,就跑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当他冷静下来时,他意识到有什么不对——一条黑白相间的蛇怎么能发出金光呢?你瞎了吗?

老曲忍不住好奇,很快又冒险回去了。他小心地走近那块大石头,仔细地看了看。他发现石头的裂缝里没有蛇。闪光的是别的东西。他捡起一根树枝,把它放进石头的裂缝里,轻轻地搅拌了几下。一张金黄色的纸出来了!

“这是什么?”老曲感到好奇,伸手去拿。他一碰那张黄纸,就发现有什么不对劲——它很硬,不像纸。他突然把它拔了出来,发现它是一块黄色的金属板!

金属板是矩形的,比手掌大一个圆。在阳光下,它闪闪发光。

那时候老曲太笨了,连眼睛都不能从金属板上移开,他的心在砰砰地跳——那会是金子吗?

突然,老曲发现这些字刻在金属板的正面,并数了数。三列中有63个单词。但除了“一、三、七”之外,我一个都不认识。

老曲如此着迷,以至于太阳一下子就要下山了。看到天色已晚,他迅速将金属片藏在背筐里,用杂草覆盖,然后下山。

回到家,妻子看到丈夫外出一天,但她只带回了一束野草,她非常愤怒。就在他正要问的时候,老曲从篮子里拿出那块光亮的金属片,递给了他!

我妻子一生都是农民。她从未见过这样的事。她拿起那块金属,一次又一次地抚摸它,却无法放下。

“不可能是金子!”妻子简单地笑着问。老曲想了一会儿:“在我看来,全身似乎没有锈迹。如果是铜,它会变成绿色的

“上面说什么?”听到妻子的话,老曲立刻把脸拉下来。妻子突然意识到,她太激动了,以至于忘记了丈夫连几个像她一样的词都认不出来。

我们彼此不认识。也许我表弟认识我他的妻子的话让老曲想起了我的表弟,他曾经是一名教师,是村里少数几个有文化的人之一。你为什么不征求他的意见呢?

想到这一点,老曲拿起金属板,急忙赶到表哥家。我的表弟一开始并不认真,但在收到金属片后,他立即严肃起来:“这是金子!”

当他的表兄说这话时,老特里顿感到非常紧张:“你怎么知道?”这东西薄如一块面团,但重半斤。这不是金子吗?是铜的吗我表弟的语气听起来很积极。

看到金块上的文字,我的表弟急忙去找老花镜,仔细研究。他发现这些词大部分都是已知的,但内容晦涩难懂,他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有几个词他甚至在字典里都没见过!

过了一会儿,我的表弟突然惊讶地说:“不,这是武则天的东西!”原来他认出了金块上的两个字——吴屯!

老曲惊呆了。虽然他没有文化,但他知道武则天的名字。这东西有多大?老特里顿不知所措:“这是文物吗?”我的表兄点了点头:“不仅如此,我认为它非常珍贵!”老曲不知所措,连忙问表弟如何处理这枚金币。我的堂兄非常认真地建议他尽快交上来!

上交老曲有点舍不得分手。当他回到家时,他总是想知道他的表弟是否会想念他。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改天去城里找另一个人来评价。

然而,该计划从未迅速改变。老曲捡到宝藏的消息迅速传开,很快吸引了很多人,包括两位文物经销商。当时,两人看到了这枚金币,甚至开出了5万元的天价。后来,他们甚至折断了手指,写了一封血信,发誓当金币被卖掉时,钱将被一分为二!

看到对方如此疯狂,老曲感到震惊和害怕。他从没想到这东西会如此值钱。我叔叔说的是真的吗?意识到 老曲坚决拒绝对方,第二天早上将金块交给当地文物部门。

果然,经过专家鉴定,这枚金币确实是武则天的。它长36厘米,宽8厘米,厚0.1厘米,重224克。上面刻有63个字的铭文。其主要思想是,周朝皇帝武韬信奉道教,渴望长生不老。公元7月7日,他派胡超到嵩山扔金简,并为三位官员祈祷。

天、地、水三官是道教最早崇拜的神。自魏晋以来,道教就有天官祈福、地官赦免罪、水官赈灾的观念。武则天模仿南朝道教领袖卢修敬的“抛龙仪式”,制作了一个金竹简,放在嵩山山顶,以供天官祝福!

值得一提的是,武则天相信汉字的神秘力量,在她的一生中创造了15个汉字。在这张金条上的63个字中,有五个字是她写的:易、易、月、日和陈。

专家发现,与其他文字相比,金简上的“剑”字不仅小而且丑。吃了熊心和豹胆,谁敢刻皇帝的名字?

专家推测,这一定是武则天的意图。面对众神,女王自愿降低自己的地位,以表示对众神的尊敬和虔诚。其他学者提出了更大胆的猜测,认为“道”这个字不仅小而丑,而且雕刻者似乎从未受过专业训练。因此,据推测,武则天本人后来雕刻了这个词。

武则天一生取得了巨大成就。她不仅发展了唐太宗的贞观统治,而且为唐玄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然而,这样一位杰出的皇帝并没有留下多少历史遗迹。这张金竹简是迄今为止唯一与武则天本人有直接关系的历史文物,意义重大。

2400年前,曾国的国君乙过世,临下葬前,几个妙龄婢女掰开了他的嘴,将一些黄豆和米粒大小的东西一股脑倒了进去……

提到“曾侯乙”怕是无人不晓吧,毕竟一口“曾侯乙编钟”人尽皆知。但是,您可知道,曾侯嘴里被塞满了东西呢?

最有趣的是,他嘴里好似一个微型动物园,塞满了21只各式各样的动物,这又是为何?

曾侯乙,姬姓,是周王室诸侯国中曾国(又称随国)的国君。不过,在《史记》中,有楚国、燕国、晋国等国家的记载,唯独对曾国提及的较少。而曾国多与“随国”相连,以“随”姓命名。

1978年,湖北随州的战国墓葬一经挖掘,立刻名扬四海,尤其是曾侯乙编钟是世界上发现的最完整,也是最大的一套青铜编钟。在深藏了两千多年后,这套编钟依然能发出清亮的旋律,因此惊艳了世界。

曾侯乙的陵墓足有220平方米,却出土了15404件随葬品,竹简、青铜器、漆器以及各类乐器应有尽有。除此之外,还有水晶、紫晶和玻璃等饰品。这可真是地方不大,各式用品齐全,可见古人对死后世界的笃信。

曾侯乙这个人的爱好特别广泛,还是个多才多艺的国君。因为在他的墓中除了乐器之外,还有绘画作品、雕塑作品等等,这些并非冥器,几乎都是曾侯乙生前所用之物。最重要的是,这些物品还有着极高的艺术审美。

在这座墓中,东室主棺有一具,自然是曾侯乙本人,年龄大概在45岁左右,另有陪棺8具。墓室的西侧还有13具陪棺,主要放置竹简、兵器等。

这21具陪棺所葬皆为女性,年龄在13-25岁之间。几乎可以确定的是,她们都是人殉,身份极可能是乐工。

让人讶异的是,曾侯乙的主棺是青铜架楠木彩绘棺,重量达7000公斤。如此价值连城的棺木,可真是难为了盗墓贼,还好曾侯乙墓一直保存地极为完整。

最有意思的是东室,放置着狗棺一具,看来曾侯乙还是个爱狗人士。

整座墓葬的中厅则放置了大量的乐器,这就是方便主人在另一个世界接待宾客之用。由此看来,乐工确实必不可少。

那么,曾侯乙的嘴里装的又是什么呢?也是小型乐器吗?

还真不是,它们是21件微雕玉器,分别是2只玉狗、3条玉鱼、3只玉鸭、3只玉猪、4只玉羊和6只玉牛。

曾侯乙是很喜欢养宠物吗?还是他贪吃呢?都不是,这只是古代的一种特殊的殉葬文化。这群小动物名为“玉琀”,又称“玉饭”。

《说文解字》对“琀”的解读为:“送死口中玉也。”

之所以要在逝者口中放“饭”,自然是寓示着死后“足食”之意。如果放入真正的谷米,没多久就会腐烂。玉石不朽,所以干脆将其做成玉器。

而曾侯乙口中的猪鸭鱼牛羊狗等,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家禽肉类,狗和猪更是十分常见,还有“看护”的作用。您瞧,果然有钱人家都比较任性。

当然,放入逝者口中的玉琀要与墓主身份契合的。

《周礼》中有如下记载:“天子含实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玑,士以贝,庶人以谷实。”

比如商周时期,最常见的就是雕刻成“蝉”形的玉琀。之所以用“蝉”,大概是取其蝉蜕之意吧,大有凤凰涅槃的寓意。

与此同时,蝉始终栖在高枝,一鸣则世人知,所以放置玉蝉也是有着祈愿再世飞入高枝的愿景吧!

慈禧太后过世后,口中含了一颗稀世的夜明珠下葬,这便是“含实以珠”,也是符合这位“老佛爷”身份的。

所以,曾侯乙口中的各种动物玉器,其实就是殉葬形式。

除了口含的玉器外,古人还喜欢以玉衣下葬,比如在《盗墓笔记》中提到过的“金缕玉衣”可是有历史原型的哦。刘备的老祖宗——中山靖王刘胜墓,就出土了一件极其珍贵的玉衣。

尽管玉衣珍贵,但是却非盗墓贼所爱,主要因为它特别沉,不好搬运。

刚才说过了,玉表示不朽,穿着玉衣下葬也是期待永生。如果追溯起来,“缀玉衣服”可以直溯到东周,而到了汉代更是成为了皇族专用。直到曹丕继位后,这才下诏取消了以玉衣下葬的习俗。

此后,古人的丧礼又发明了“九窍玉”,即用9个不同形状的玉石塞住逝者的9窍,以达到堵住尸体精气和魂魄的目的,追求的也是永生。

曾侯乙生活的时代也只能设计成动物玉器,远没有后世设计得精巧。最大的玉牛长度有2.4厘米,最小的玉羊有1.2厘米。

通常,古人所说的五牲包括“牛、羊、豕、犬、鸡”,而曾侯乙之所以还能享用到“鱼”和“鸭”,也是因为曾国地处南方,所以远比中原地带更能享用到水产喽。

但是,让人们不解的是,古人向来以双数为吉利,为何曾侯乙口中的“食物”却是个单数呢?

前面我们说了,墓中随葬人数也是21,口中所放玉器也是21,至于究竟所谓何意,交给各位朋友们来解答吧。

史书虽然没有让曾侯乙留下太多印记,但是曾侯乙却为后世留下了极其珍贵的文物,它们昭示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同样也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生到死,我们的老祖宗都有着仪式感,这份仪式感也如玉器一般终将不朽!#历史真知棒# #打卡挑战局#

郭巨一家穷得饭都吃不上了,他妻子却又生下一个儿子,郭巨心想:养活了儿子,就养不活老母亲。于是就去野外挖坑,要把儿子活埋了,结果挖出一个藏宝箱,里面塞满了黄金,还有一封老天爷给他的信,夸他是“大孝子”。

鲁迅年少时差点被这个故事吓出抑郁症来,说家里有个长辈给了他一本《二十四孝图》看。那是一本宣扬孝道的书,看到里面的“郭巨埋儿奉母”,鲁迅直呼惊悚变态。故事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

晋代一个叫郭巨的人,他有两个兄弟,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两个兄弟找他分家,家财总共2000万,郭巨大手一挥,我分文不要,你们两人一人1000万,而且老母亲由我独自供养。两兄弟把钱拿走后,郭巨夫妇就穷了,只能靠给人帮佣来供养母亲。

不久郭巨的妻子生下一个男孩。郭巨母亲非常喜欢这个孙子,虽然自己经常吃不饱,但总是把食物分给孙子吃。郭巨就非常担心,他对妻子说:“咱家穷,不能供养母亲,母亲还把食物分给咱儿子吃,这是咱不孝啊!儿子以后还可以再生,母亲可只有一个,咱把这儿子活埋了吧!省下粮食给咱妈吃!”妻子也觉得有道理。

于是两人就抱着儿子来到荒郊野外挖坑了,郭巨挖到一半,忽然挖出了一个藏宝箱,里面塞满了黄金,并且还附有一封用红字书写的信,信中说:“孝子郭巨,黄金一釜,天赐于汝,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后来,郭巨以“孝”名震天下。

少年鲁迅看了这个故事,只觉后背发凉,非常害怕,因为他家当时正在走下坡路,爸妈老为柴米油盐发愁,奶奶也老了。长辈突然给他看《二十四孝图》,不知道是啥意思?如果爸爸要学郭巨当个孝子,那不就要把他给活埋了吗?

郭巨埋儿奉母,你说这是孝吗?放在现代社会里,这就是谋杀啊。不仅荒谬至极,而且已经反人类了。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那为什么在古代“孝”会变得如此变态呢?因为在古代,孝,是一种政治资本!

如果你生在东汉,想当官,有两条路,一是读书,二是举孝廉。但读书的成本太高,那时候的字是刻在竹简上的,一般人根本读不起书,于是他们当官只剩下一条路,举孝廉,也就是你只要非常孝顺又非常廉洁,被人注意到了,就可以当官。

实际上,在举孝廉的过程当中,你是不是真孝顺、真廉洁,丝毫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的高尚行为,有没有机会得到传播。因为只有得到传播,你才能被人注意到。所以宣传在古代也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二十四孝”中,还有一个“卧冰求鲤”的故事,主人公也是晋代的,叫王祥。他早年丧母,后妈朱氏经常在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但王祥对继母仍然很孝顺。有一年大冬天,继母受凉发烧了,想吃鲜鱼。

王祥二话不说,跑到河边要去捉鱼,但天寒地冻,河面都冻起来了,不少小孩正在上面滑冰。王祥一咬牙,脱光衣服趴在冰面上,准备把冰捂化了抓鱼。结果河水跟鲤鱼都感动了,冰突然自动溶解,两条鲤鱼蹦出来,跳进篮子里跟他回家了。

河水跟鲤鱼估计是被王祥的智商感动的,你要捉鱼,抱块石头把冰面砸开不就行了吗?至于要卧冰求鲤吗?至于!因为“砸冰捉鱼”太过普通,没有人会宣传这件事,而“卧冰求鲤”就极不普通,充满了道德激情、戏剧张力和情绪冲击,人们知道后一定会添油加醋、广而告之。这样一来,王祥就积累了做官的政治资本。

你可能觉得王祥家挺穷的,事实是他家不差钱,要知道这个王祥不是别人,正是后世号称“天下第一世家”的琅琊王氏的老祖宗。当时琅琊王氏还没那么发达,但也不是一般人家可比了。

如果王祥真的是为了解决后妈吃鱼的问题,他挥一挥手,喊下人跑个腿就解决了,哪需要亲自去卧冰,但这样一来,就显示不出他是个大孝子了。不管是“埋儿奉母”,还是“卧冰求鲤”,今天看来都很变态,但在一个大家变着花样疯狂比拼谁更孝顺的社会氛围里,出现再怎么变态的故事,其实一点也不奇怪。郭巨也好,王祥也罢,不过都是借“孝顺”赚取高尚的名声,以达到做官的目的。

这些年提倡孝道的说法越来越多,有的中小学甚至组织学生给家长洗脚、背弟子规、行跪拜礼。有些公园还把二十四孝图雕刻在围墙上,大力宣传。翻开这二十四孝,很多是毫无原则的愚孝。就拿第一孝“孝感动天”来说:

相传舜小时候亲生母亲去世,他的父亲与继母,加上异母弟弟多次想害死他:当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他们在谷仓下放火想烧死他,舜手持两个斗笠,自制降落伞跳下逃脱;当舜挖井的时候,父亲和继母在上面铲土填井,舜在下面挖地道逃脱。对于这些谋杀,舜毫不嫉恨,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小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就把两个女儿嫁给他,并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做天子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弟弟为诸侯。

今天看来,这是谋杀未遂。另外,舜把这么恶毒的弟弟封为诸侯,真的是对天下百姓负责吗?二十四孝之所以到今天还能大行其道,因为二十四孝都是传奇故事。人们喜欢听传奇故事,可以讲得眉飞色舞,反正又不需要自己去践行。

(贵阳市原小河区三江口少数民族文化公园)

早晨走在三江口少数民族文化公园路上,天色很暗,山顶尘雾迷蒙,一片片冥冥的白烟由地上而起,向着山顶凝聚,且有一朵狰狞的乌云,四下散开,山雨眼前将要朴来。

面对那低压下来诡异的重云,不免望而生畏,然而雨还是下起来了,小编迈着紧急的步法,沿着麻堤河边迅速走向少数民族文化公园的路。路的两旁有着一棵棵香樟树,走几步又在路旁的香樟树下躲一下雨,紧走几步又躲一下雨,走到少数民族文化公园广场上,广场周围有长廊,有长椅,可以在长廊里躲雨,也可以在长椅上休息一下,坐在长椅上就可看到有十二根石柱,这十二根石柱排成两排,一边六根,中间是上山顶的石梯步,这十二根石柱的顶端雕刻着十二生肖,或坐,或卧,或朝天观看,或望向远方,各式各样的十二生肖柱上还门雕刻着许多看不懂的图案,在上梯步的左边还雕刻着少数民族的文字,

天己经没下雨了,可是还在里沉沉的,微风吹来感觉凉飕飕的,小编走上石梯,一步一步往上爬,爬到第十二步就是一个平台,在上十二步,就到了铜像的下面,只见一个长长的香炉,高一米多高,香炉里插满了被烧过的香烛柄,台头观望铜像,宏伟壮观,高大雄风,此铜像为布洛陀,

人文始祖布洛陀,布洛陀是骆越后裔,布依民族的人文始祖,在布依民间信仰中,布洛陀是创世神,智慧神,道德神和保护神,其主要功绩,是开创天地,创造万物,安排秩序,制定伦现等,

各地发音不同,称布洛陀,报陆陀,鲍尔陀,包老拓,包龙陀,等泽名,在布依族语中的布(报,包)是男性长者和男性祖先之意,布洛陀在贵州名地称谓中分别有山里的头人,山里的老人或普遍一切的称呼老人等含义,

对布洛陀的信仰和崇拜,遍及布依族三个土语区,相传由布洛陀编创,并由他最初的十二个弟子传承下来的摩经,主要以韵文体形式呈现,由抒情类,叙事类作品构成,包合了神话,史诗,传说,故事,歌谣等文学类型,卷帙,浩繁,积淀了丰富的布依族历史文化信息,是百科全书中贵州的珍贵文献,我省的南部和西南部民族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高大的布洛陀坐落在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公园的山顶,目视前方,手柱一根竹简。保护着贵州省布依族和全市人民的平安健康。

(贵阳市原小河区三江口少数民族文化公园)

早晨走在三江口少数民族文化公园路上,天色很暗,山顶尘雾迷蒙,一片片冥冥的白烟由地上而起,向着山顶凝聚,且有一朵狰狞的乌云,四下散开,山雨眼前将要朴来。

面对那低压下来诡异的重云,不免望而生畏,然而雨还是下起来了,小编迈着紧急的步法,沿着麻堤河边迅速走向少数民族文化公园的路。路的两旁有着一棵棵香樟树,走几步又在路旁的香樟树下躲一下雨,紧走几步又躲一下雨,走到少数民族文化公园广场上,广场周围有长廊,有长椅,可以在长廊里躲雨,也可以在长椅上休息一下,坐在长椅上就可看到有十二根石柱,这十二根石柱排成两排,一边六根,中间是上山顶的石梯步,这十二根石柱的顶端雕刻着十二生肖,或坐,或卧,或朝天观看,或望向远方,各式各样的十二生肖柱上还雕刻着许多看不懂的图案,在上梯步的左边还雕刻着少数民族的文字,

天己经没下雨了,可是还在里沉沉的,微风吹来感觉凉飕飕的,小编走上石梯,一步一步往上爬,爬到第十二步就是一个平台,在上十二步,就到了铜像的下面,只见一个长长的香炉,高一米多高,香炉里插满了被烧过的香烛柄,台头观望铜像,宏伟壮观,高大雄风,此铜像为布洛陀,

人文始祖布洛陀,布洛陀是骆越后裔,布依民族的人文始祖,在布依民间信仰中,布洛陀是创世神,智慧神,道德神和保护神,其主要功绩,是开创天地,创造万物,安排秩序,制定伦现等,

各地发音不同,称布洛陀,报陆陀,鲍尔陀,包老拓,包龙陀,等泽名,在布依族语中的布(报,包)是男性长者和男性祖先之意,布洛陀在贵州各地称谓中分别有山里的头人,山里的老人或普遍一切的称呼老人等含义,

对布洛陀的信仰和崇拜,遍及布依族三个土语区,相传由布洛陀编创,并由他最初的十二个弟子传承下来的摩经,主要以韵文体形式呈现,由抒情类,叙事类作品构成,包合了神话,史诗,传说,故事,歌谣等文学类型,卷帙,浩繁,积淀了丰富的布依族历史文化信息,是百科全书中贵州的珍贵文献,我省的南部和西南部民族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高大的布洛陀坐落在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公园的山顶,目视前方,手柱一根竹简。保护着贵州省布依族和全市人民的平安健康。

为什么两河文明的泥版文书保存了几千年而没有被风化掉?

首先,泥板是不适合长久保存的,稍受点外力,就能被压碎或者撞断。更别说暴露在地表外面,经历几千年早被风吹没了。

现在发现的泥板,我认为是个偶然的现象,前提条件是当时必须有大量的泥板被使用,那么,总有些会因为各种“机缘巧合”被保存下来。

比如埋在地里,藏在洞里等等。

那当时泥板使用的量大不大呢?

这个量无法去核实,但我们可以从侧面去了解下,比如它记载的内容。

我们发现的泥板里有诸如:尼普尔银档的商人档案,乌尔第三王朝各个地方部门的账本,有些牲畜肉类的账本,舒尔吉王请各个祭祀赴宴的名单,以及赏赐礼单等。可以说鸡毛蒜皮的事都有记载,

因为泥板制作和书写很方便,材料也简单,所以从这个方面来看,当时泥板比较普及。

如果有些重要的事需要保存,当时也有专门储存泥板的地方和方法,比如乌尔第三王朝时期放置判案文献的地方,泥板都是成堆成堆放到袋子里的,然后袋子的口上有封泥。(见图一)

如果想长久保持文字,他们可以用石头。因为在古巴比伦王朝之前,两河就有石制雕像了,

比如汉莫拉比法典就是雕刻在石头上的。

对现存的泥板,大都有出土报告和内容介绍等,看一下这个新苏美尔时期文献数据库:

网页链接

用法是首先点search,然后添加限定条件:泥板中出现“di-til-la”,语言为苏美尔语,乌尔第三王朝时期,按时间顺序排列,(见图二)

比如:

时间:SH46-00-00(SHULGI舒勒吉46年某月某日)公元前2045。

泥板上没有印章。

藏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博物馆编号L.03272

谁出版过的书用过这块泥板,一大堆介绍。

还有谁给这个泥板做的检测等。然后是转写和手抄的图,原件得去博物馆看了,这个网站有原物照片的不多。

有人会问有没有发现过相关的烧制遗迹呢?

有。在马瑞有个特别大的。(见图三)

在公元前1759年,马瑞背刺巴比伦失败,被汉谟拉比攻入首都马瑞,一把大火把王宫烧成了废墟。

这要是在中国,那存储的竹简就被烧干净了,但是泥板这个东西一般来说是不怕烧的,甚至温度高了,“泥板”可能被烧成了“陶板”。

所以在1933年这个遗址被挖出来的时候,发现了超过25000块过了火的的泥板,绝对烧的透透的。

马瑞王室铭文是王室铭文中保存最完好的,给研究公元前18世纪两河流域“国际关系”、贸易以及历史提供了很多材料。

枣阳九连墩大墓自建成以后,就伴随着一个金头的传说。传言楚怀王误杀了忠臣赵封君,事后他又后悔,便下令厚葬。因为无法找到赵封君的头颅,楚怀王便用纯金铸造了一颗金头。

为了不让盗墓贼盗走金头,在赵封君下葬的当夜,一下子建造了九座相同的墓葬,这就是后人所说的“九连墩”。因为这个金头的传言,也让九连墩大墓屡受盗扰。那么,金头的传言是真的吗?

到了唐朝开元年间,盗墓世家出身的姜进久被纯金头颅吸引, 他化装成游方郎中,来到九连墩附近勘察。他站在一个荒岗上远远望去,九连墩的那九个墓葬尽收眼底,方圆足足有十数里。

姜进久在九座土墩上转来转去,根据家传绝技,认定鹰子包下面的古墓便是埋葬赵封君的地方。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姜进久携带盗墓工具,人不知鬼不觉地摸到九连墩。找到白天选定的墓址,便开始挖掘起来。

这姜进久不愧为盗墓的高手,凭着家传的盗墓绝技,三个时辰后就顺利地进入墓室。

姜进久怀揣着墓中的宝物出来之后,他没想到自己会一病不起。在妻子照料下,一个月后姜进久病愈。病好后的姜进久大彻大悟,沿着自己挖出的盗洞,他又把宝物送了回去。

九连墩下有金头的传说被传的沸沸扬扬,这让许多盗墓贼蠢蠢欲动。

2002年,孝襄高速公路开始修建,根据规划好的路线,高速公路需要穿过枣阳九连墩墓地。湖北考古研究所调集考古力量,对工程涉及到的1号墓进行考古发掘。发掘前,人们对传说中的金头充满了期望。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古发掘,九连墩1号内出土大量精美的陪葬品,包括:青铜器鼎、磬、玉璧、石质编钟等精美文物,其中最大的镬鼎直径达80厘米,是迄今为止我国楚国墓葬出土最大的青铜鼎。

除了器物外,专家们还发现竹简1000多支,这对研究当时的历史文化,提供重要的实物依据。让人失望的是这座墓中没有金头,但有另外的重大发现,在这座古墓内竟存在“天子驾六”车马坑,这个消息传出后,立即震惊整个考古界。

根据《王度记》记载:“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

从六匹马拉车的的规制上看,墓主的身份极其尊贵,因为只有天子才能用六匹马拉车,难道这座墓中的墓主是位天子?

可是看墓中的陪葬物又不像,专家们经过研究,认为墓主不是国君,因为墓葬的规模不符合国君的身份。但九连墩的墓主选用“六驾”陪葬,这又该如何解释?专家们认为敢于超越礼制下葬,这也意味着当时的社会已经礼崩乐坏了。

2002年底,九连墩1号古墓成功发掘后,轰动全国,精美绝伦的文物,吸引了世人的好奇眼光,也让一些盗掘古墓的不法分子垂涎欲滴。

到了2004年4月,一伙跨省盗墓贼与当地人相互勾结,看上了九连墩2号墓。

这伙人动手之后,第一天晚上便用上了炸药,由于携带的炸药量不足,当天晚上仅打下7米深的盗洞,最后失望而归。

几天后,他们携带足量的炸药再次来盗墓时,走到墓顶上一看,这些人顿时傻了眼,“洞呢?”上次已快挖好的盗洞不知被什么人封死了,难道已经引起了别人的注意?这伙人做贼心虚,不敢贸然动手,便立即返回了招待所。

原来,枣阳市博物馆到九连墩进行文物安全检查时,恰巧发现了2号墩顶中间有个深约7米的洞。洞口约一尺半,两米以下逐渐增大,直径达一米多,洞口还有一条面粉厂的编织袋。“这伙人很内行!”博物馆一面向上级汇报,一面安排人把盗洞先给填上。当地公安局也进行了严密监控,随时注意盗墓人的行踪。

就在这伙人从九连墩空手回到招待所不久,警方根据群众举报,迅速扑向招待所,8名犯罪嫌疑人束手就擒。

为了避免再有人前来盗掘,考古队决定对九连墩2号古墓进行抢救性发掘,专家们也很好奇,传说中的金头是不是在这2号墓中?

当专家打开2号古墓时,发现墓主人尸身完整,并没有出现传说中的金头,这让考古人员感到十分失望。不过,他们这次确定了九连墩古墓的确是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墓,并从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数量多达8000多件,其中包括礼器、乐器、车马器、生活用器等,这让原本失望的专家们再次振奋了起来。

最吸引专家的是九连墩古墓中出土的大量精美漆器,尤其是一件器型硕大、近一人高的虎座鸟架鼓,它制作华美、结构复杂,由分体雕刻的凤鸟、卧虎、底座、悬鼓等组装而成,后来成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九连墩古墓中到底有没有传说中的金头?看来只有余下的几座大墓全被发掘,最终才能知晓答案了。

枣阳九连墩大墓自建成以后,就伴随着一个金头的传说。传言楚怀王误杀了忠臣赵封君,事后他又后悔,便下令厚葬。因为无法找到赵封君的头颅,楚怀王便用纯金铸造了一颗金头。为了不让盗墓贼盗走金头,在赵封君下葬的当夜,一下子建造了九座相同的墓葬,这就是后人所说的“九连墩”。因为这个金头的传言,也让九连墩大墓屡受盗扰。那么,金头的传言是真的吗?到了唐朝开元年间,盗墓世家出身的姜进久被纯金头颅吸引, 他化装成游方郎中,來到九連墩附近勘察。他站在一個荒崗上遠遠望去,九連墩的那九個墓葬盡收眼底,方圓足足有十數里。姜進久在九座土墩上轉來轉去,根據家傳絕技,認定鷹子包下面的古墓便是埋葬趙封君的地方。

在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姜進久攜帶盜墓工具,人不知鬼不覺地摸到九連墩。找到白天選定的墓址,便開始挖掘起來。這姜進久不愧為盜墓的高手,憑著家傳的盜墓絕技,三個時辰后就順利地進入墓室。姜進久懷揣著墓中的寶物出來之后,他沒想到自己會一病不起。在妻子照料下,一個月后姜進久病愈。病好后的姜進久大彻大悟,沿著自己挖出的盜洞,他又把寶物送了回去。九連墩下有金頭的傳說被傳得沸沸扬扬,這讓許多盜墓賊蠢蠢欲動。2002年,孝襄高速公路開始修建,根據規劃好的路線,高速公路需要穿過棗陽九連墩墓地。湖北考古研究所調集考古力量,對工程涉及到的1號墓進行考古發掘。發掘前,人們對傳說中的金頭充滿了期望。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古發掘,九連墩1號內出土大量精美的陪葬品,包括:青銅器鼎、磬、玉璧、石質編鐘等精美文物,其中最大的鑊鼎直徑達80厘米,是迄今為止我國楚國墓葬出土最大的青銅鼎。

除了器物外,專家們還發現竹简1000多支,這對研究當時的歷史文化,提供重要的實物依據。讓人失望的是這座墓中沒有金頭,但有另外的重大發現,在這座古墓內竟存在“天子駕六”車馬坑,這個消息傳出后,立即震驚整個考古界。根據《王度記》記載:“天子駕六,諸侯駕五,卿駕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從六匹馬拉車地地規制上看,墓主的身份極其尊貴,因為只有天子才能用六匹馬拉車,難道這座墓中的墓主是位天子?可是看墓中的陪葬物又不像,專家們經過研究,認為墓主不是國君,因為墓葬的規模不符合國君的身份。但九連墩的墓主選用“六駕”陪葬,這又該如何解釋?專家們認為敢于超越禮制下葬,這也意味著當時的社會已經禮崩樂壞了。

2002年底,九連墩1號古墓成功發掘后,轟動全國,精美绝伦的文物,吸引了世人的好奇眼光,也讓一些盜掘古墓的不法分子垂涎欲滴。到了2004年4月,一伙跨省盜墓賊與當地人相互勾結,看上了九連墩2號墓。這伙人動手之后,第一天晚上便用上了炸藥,由于攜帶的炸藥量不足,當天晚上僅打下7米深的盜洞,最后失望而歸。幾天后,他們攜帶足量的炸藥再次來盜墓時,走到墓頂上一看,這些人顿時傻了眼,“洞呢?”上次已快挖好的盜洞不知被什么人封死了,難道已經引起了別人的注意?這伙人做贼心虚,不敢貿然動手,便立即返回了招待所。原來,棗陽市博物館到九連墩進行文物安全檢查時,恰巧發現了2號墩頂中間有個深約7米的洞。洞口約一尺半,兩米以下逐漸增大,直徑達一米多,洞口還有一條面粉廠的編織袋。“這伙人很內行!”博物館一面向上級汇報,一面安排人把盜洞先給填上。當地公安局也進行了嚴密監控,隨時注意盜墓人的行蹤。

就在這伙人從九連墩空手回到招待所不久,警方根據群眾舉報,迅速扑向招待所,8名犯罪嫌疑人束手就擒。為了避免再有人前來盜掘,考古隊決定對九連墩2號古墓進行搶救性發掘,專家們也很好奇,傳說中的金頭是不是在這2號墓中?當專家打開2號古墓時,發現墓主人尸身完整,并沒有出現傳說中的金頭,這讓考古人員感到十分失望。不過,他們這次確定了九連墩古墓的確是戰國時期楚國貴族墓,并從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珍貴文物,數量多達8000多件,其中包括禮器、樂器、車馬器、生活用器等,這讓原本失望的專家們再次振奮了起來。最吸引專家的是九連墩古墓中出土的大量精美漆器,尤其是一件器型碩大、近一人高的虎座鳥架鼓,它制作華美、結構复杂,由分體雕刻的鳳鳥、臥虎、底座、懸鼓等組裝而成,后來成了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九連墩古墓中到底有沒有傳說中的金頭?看來只有余下的幾座大墓全被發掘,最終才能知曉答案了。

1968年,陕西少年将一枚白石头捐给国家,得到20元奖励。44年后,他57岁时突然接到博物馆来电:“你当年捐的是国宝级文物,特邀你前来领奖。”

少年名叫孔忠良,家住陕西咸阳韩家湾。

13岁那年,初中生孔忠良放学后,像往常一样往家赶。突然,他的视线被路边茅草丛中隐约的白光吸引住了。

于是好奇心重的他走了过去,并用双手扒开茅草丛,用脚踢了两下,一块莹白的小石头惊现眼前。

他捡起来一看,这东西四四方方的,上面好像还趴着个小动物,孔忠良觉得有这石头与众不同,有点儿奇怪,于是他就顺手塞进了书包。

回到家以后,孔忠良连忙把小石块拿出来,递给父亲看。

父亲翻来覆去仔细端详,只见这枚小小的石块上,一只似虎非虎动物盘卧在顶上,头部略仰,双耳贴于脑后,一双圆亮的眼睛,虎视眈眈地直视前方。

侧面流畅的云纹,底部庄重的字体庄重,显示出了雕刻工艺的精致与利落。

父亲看完,得出结论:“这是一枚印章!”

印上面有四个字,可父亲只认得其中“皇司”两字。而陕西这片土地,时不时有文物出土,孔父以自己多年来的阅历判断,认为这很可能是件文物,不能随便处置。

第二天,他便停下手头工作,带着儿子一起来到了博物馆。

当他们把东西交给工作人员后,孔父让儿子孔忠良把捡到石头的经过,详细地说了一遍。

工作人员听罢,又仔细观察了一阵,然后他惊喜地说:这东西不是石头,而是用新疆和田羊脂玉做成的印章。趴着的动物,叫螭虎。底下的字也不是“皇司”,而是“皇后之玺”。

由于印章上面的字是反着的,所以孔父才会把它看成“皇司”,当工作人员在纸上盖出来时,父子俩才恍然大悟。

经鉴定,这枚印章保存完整,高2厘米,宽2.8厘米,重33克,正方体。

过去,越远古的印章越小巧,后来才逐渐做大,到乾隆时最大的印章边长有20多厘米,面积差不多是这枚章的50倍!

皇后之玺做这么小,大概是因为那时纸张还没有发明出来,基本上是把印盖在竹简上或者保密性的封泥上,做大了就不好用了。

汉印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素印,上面什么都没有;另外一种上面有个兽钮,有装饰。

古代在玺印上设置钮饰,原本是为了佩带方便而设。大约从东周后期开始,直到秦汉明清,某些钮式才有了区别等级的意义。

根据《汉旧仪》、《汉旧仪补遗》等记载:皇帝和皇后的玺印使用螭虎钮,诸侯王用橐驼钮,大臣用龟钮,千石至二百石等官员用鼻钮,等等。

这方印章是纯玉精雕而成,十分罕见珍贵。我们知道,后来做印的材料有很多,比如金银铜铁锡,竹木牙角漆等,都可以用来做印,但这些都有一定的重塑性。

而玉具有不可逆性,其刻成了印以后,就不能更改了。所以一般非常重要的印玺会用玉来雕刻。

父子俩听说这印章很稀罕,并且认为保护文物人人有责,于是毫不犹豫将印上交了。

他们强调不要任何报酬,但博物馆的领导还是决定奖励他们20块钱,父子俩心满意足地回家去了。

后来经过专家研究发现,孔忠良捡到这枚印章的地点,距离刘邦和吕后的陵墓不到1千米,而此地还没有出过其他皇家陵园,所以专家一致认为,这是吕后之印!

吕后是汉朝开国皇帝的皇后,而汉唐两代,一个皇帝印玺都没有出土过。而能够确认为皇后印玺的,只此一方。

《汉旧仪·下》记载:“皇后玉玺,文与帝同”。因此这枚“皇后之玺”,是汉代皇后玉玺的唯一实物资料,对研究秦汉帝后玺印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后来,这枚“皇后之玺”被评为国宝级文物,并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如今这方印玺陈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

2012年,陕西省神州汉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要举行“保护大遗址、弘扬汉文化”总结表彰大会。

于是时隔44年后,他们又联系上了年过半百的孔忠良说:“你当年捐的是国宝级文物,特邀你前来领奖。”

表彰大会上,孔忠良激动地说:“自己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没想到,44年了还有人记得我。虽然我的日子过得不算很好,但我没有为我无偿捐出这样的无价之宝后悔过,我还会一如既往地为保护国家文物做贡献。”

本文竹简雕刻教程美食简单好吃,怎样雕刻竹子视频教程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