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8月科学教育网苏苏来为大家讲解下。钱基博,钱基博国学必读)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在头条看见彼此#1932年春天,清...

8月科学教育网苏苏来为大家讲解下。钱基博,钱基博国学必读)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在头条看见彼此#1932年春天,清华园的丁香、紫藤盛开,幽香袭人。清华才子钱钟书和南国佳人杨绛相识相爱了,从此他们携手并肩,历经风雨坎坷,一起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历程。

 

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外文系,数学只考了15分。清华校长罗艾伦爱才,破格录取了他。钱钟书进入清华后,发表诗文佳作无数,名满校园。三年后,杨绛前来清华借读,无意间与钱钟书相识。

 

杨绛初见钱钟书,只见他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镜,满身儒雅气质。钱钟书则写了一首诗,描述他初见杨绛时的感觉:“缬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不知尝洗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

 

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他的博学多才,也显露了他对杨绛的一往情深。相识后,两人便开始了交往。钱钟书还指点杨绛,报考清华外文系的研究生。杨绛出身于书香门第,聪慧过人,自学一年果然考上清华外文系研究生,同班同学还有季羡林。

 

1933年初秋,钱钟书从清华毕业后在家度假,还没有把他与杨绛的关系告诉父亲,只是与杨绛书信往来谈情说爱。有一天,杨绛寄来一封信,不巧被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老先生看到了,老先生招呼也不打就擅自拆阅了。

 

待老先生看到信后,对杨绛大加赞赏,于是便自作主张,直接提笔给未过门的儿媳妇写了一封信,把她大夸奖一番。杨绛也把钱钟书介绍给我自己的父亲杨荫杭,老先生对这位“乘龙快婿”十分满意。

 

两家门当户对,钱钟书与杨绛更是情投意合,很快就订了婚。1935年夏天,钱钟书与杨绛在无锡七尺场钱家新居举行了婚礼,结为伉俪。此后他们相守63年,彼此相爱,幸福美满。冰心生前评价钱钟书和杨绛:

 

“他们是现在中国作家中最美满幸福的一对,学者才人,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他们有风骨、风度,又有风趣,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可敬可爱的一对朋友。”

 

民国文人多风流,只有钱钟书和杨绛始终如一,恩爱一生。他们的婚姻堪称天作之合,既是才子与佳人结合的典范,又是世人钦羡的知心伴侣。所谓神仙眷侣,不过如是。

民国时期出了许多学术大师。刘梦溪一张口就说出了一大批人:“梁启超、胡适、章太炎、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以及廖平、梁漱溟、胡适、傅斯年、顾颉刚、辜鸿铭、熊十力、马一浮、钱穆、鲁迅、郭沫若、冯友兰、金岳霖、杨联升、萧公权、唐君毅、牟宗三、董作宾、方东美……”那一时期出大师,论其原因,首先应该是教育。这些大师多是很早就接受了优质的教育。如钱基博在自传中说:“五岁从长兄子兰先生受书;九岁毕《四书》、《易经》、《尚书》、《毛诗》、《周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古文翼》,皆能背诵,十岁,伯父昌公教为策论,课以熟读《史记》,诸氏唐宋八家文选。而性喜读史,自十三岁读司马光《资治通鉴》、毕沅《续通鉴》,圈点七过。(钱基博:“自传”,见《最后的名士——近代名人自传》,第184页,杨光编著,黄山书社,2008年)

顾颉刚七岁时,即读完了《孟子》,他说:“就是这一年的冬天,我读完了《孟子》,我的父亲命我读《左传》,取其文理在《五经》中最易解,要我先打好根底然后再读深的。我读着非常感兴趣,仿佛已置身于春秋时的社会中了。从此鲁隐公和郑庄公一班人的影子长在我的脑海里活跃。”又说:“我读《诗经》,虽是减少了历史的趣味,但句子的轻妙,态度的温柔,这种美感也深深地打入了心坎。”(顾颉刚:《走在历史的路上——顾颉刚自述》,第7、8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其实是社会文化的影响与熏陶。当时的许多家庭是有文化的家庭,而社会也比较有文化气氛。姜亮夫去四川时,注意到四川的文化氛围。他说:“四川之地文风很盛,民间读《五经》、《四书》很普遍。在去峨眉山的路上,抬轿人前后对答往往用诗句,尤其是用唐诗。”又说:“在四川,大体说来,十三经、廿四史及重要诗文集都可找到刻本,虽精致不如江、浙,但量不少,价也廉,民间百姓买得起。如宜宾刻本《三国演义》,字大,绣像也好,此书乡下十多岁小孩几乎都会讲一点。(姜亮夫:“忆成都高师”,见《姜亮夫文录》,第182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当时,乡下十多岁的孩子几乎都会讲一点《三国演义》,而“抬轿人前后对答往往用诗句,尤其是用唐诗”,这就是当时的社会文化程度。有这样的社会文化土壤,出大师也是不奇怪的。

一九五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钱基博在病痛的折磨下,在极度的压抑与忧郁中,溘然长逝,享年七十一岁。弥留之日,其将自一九三七年任教前国立浙江大学起,所著论学日记,历时逾二十年,都数百万言,及其他手稿,全部留给女儿女婿保管(一九三七年前的日记,则因抗战初未及运出而丧失)。在汉口旧府街殡仪馆,举行了一个简单的仪式,华师的领导、同事及家人渡江来到汉口,向他做了最后告别,外地的子女和亲朋无一人参加,包括长子钱锺书。钱佼汝回忆道:——《晚年钱锺书》

钱基博、钱锺书、杨绛、钱媛……回**过去的一个世纪,饱览群书、博古通今者大有人在;精多国语言、学贯中西者不乏其人;专于治学又擅创作者,也不只一人……但钱锺书是独特的,他从儿时起便“锺”情于书;沦陷孤岛的战乱岁月,他将平日里积攒的种种不屑不满化为“忧世伤生”的诗话集《谈艺录》与长篇小说《围城》;历经十年浩劫、走过一个花甲后,他那些“写在人生边上”(散文集)的批注,对世相种种的感悟,渐渐汇成历史、现实、人生的大江大海,积淀为浩瀚深沉的扛鼎之作《管锥编》。**终汇成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家族。目录:钱钟书苍莽昆仑一代鸿儒杨绛百年淑子映月泉清钱基博与杨荫杭杨必令人扼腕的英才钱瑗我和爸爸**哥们儿

1957年,钱钟书赴武汉探望在华中师范学院任教的重病中的父亲钱基博教授,以《赴鄂道中》为题写了五首七绝。当年底,钱基博教授去世。

其一

路滑霜浓唤起前,老来离绪尚缠绵。

别般滋味分明是,旧梦勾回二十年。

其二

晨书暝写细评论,诗律伤严敢市恩。

碧海掣鲸闲此手,只教疏凿别清浑。

其三

白沙弥望咽黄流,留得长桥阅世休。

心自摇摇车兀兀,三年五度过卢沟。

其四

奕棋转烛事多端,饮水差知等暖寒。

如膜妄心应褪净,夜来无梦过邯郸。

其五

驻车清旷小徘徊,隐隐遥空碾懑雷。

脱叶犹飞风不定,啼鸠忽噤雨将来。

1938年,杨绛和钱钟书从欧洲回国,钱钟书去了昆明,杨绛到了上海。当年的老校长王季玉先生听说后,从苏州来到上海,“逼”着杨绛当上了振华女校的校长。

消息传至家中,仅仅钱基博老先生非常不乐意,曾说:“女人家谋什么事情?还是在家学学家务。”而父亲杨萌杭听到后很生气,说道:“钱家倒是奢侈,我这么多心血培养的女儿,就给你们钱家当不要工钱的老妈子。”,杨老先生不仅从态度上支持女儿办学,还推荐了自己的两个朋友过去当老师。

杨绛先生的父亲确实是一位非常开明的知识分子,常常给予女儿无私的支持和帮助,杨绛有这样一位朋友式的父亲,确属人生一大幸事。

#杨绛# #钱钟书#

蔡元培、胡适、顾颉刚、钱基博、张恨水、臧克家等13岁前阅读些什么书?

 

蔡元培10余岁,即翻阅《史记》、《汉书》、《困学纪闻》、《文史通义》、《说文通训定声》诸书。

 

胡适10岁前,已经读了的经典有:《孝经》、《小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书经》、《易经》、《礼记》。11岁开始看《纲鉴易知录》、《御批通鉴辑览》、《易知录》、《资治通鉴》。

 

柳无忌5岁时开始熟读《左传精华》、《史记》、《古文观止》、《诗经》、《唐诗三百首》等,并能够背诵全部诗文。高小时开始读旧小说:《三国》、《水浒》、《西游》、《封神》、《包公案》、《彭公案》。

 

顾颉刚7岁时读完了《孟子》。之后,他的父亲命他读《左传》,顾颉刚回忆说:“我读着非常感兴趣,仿佛已置身于春秋时的社会中了。从此鲁隐公和郑庄公一班人的影子长在我的脑海里活跃。”又读《诗经》,关于《诗经》,他说:“我读《诗经》,虽是减少了历史的趣味,但句子的轻妙,态度的温柔,这种美感也深深地打入了心坎。”11岁时,顾颉刚即开始读《纲鉴易知录》。

 

钱基博5岁从长兄子兰先生受书;9岁毕《四书》、《易经》、《尚书》、《毛诗》、《周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古文翼》,皆能背诵。10岁,伯父昌公教为策论,课以熟读《史记》,诸氏唐宋八家文选。而性喜读史,自13岁读司马光《资治通鉴》、毕沅《续通鉴》,圈点七过。

 

王季思小学时期就读过《论语》、《孟子》、《诗经》、《左传》,背过许多古体诗,也私下看过《西厢记》、《红楼梦》等戏曲、小说。

 

张恨水7岁入蒙学,念《孟子》。13岁时,看完了《西游记》、《封神榜》、《东周列国》、《水浒传》。

 

徐开垒小学四年级读《说岳全传》和《三国演义》。小学五年级读了《阅微草堂笔记》、《秋水轩尺牍》。

 

臧克家8、9岁时,背熟了六十多篇古文,包括《滕王阁序》、《李陵答苏武书》。

 

林树中6、7岁时,父亲让他背唐诗,10来岁就喜欢看小说:《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到初中,父亲教他读《古文观止》,选读《史记》、《汉书》、《四书》。 (唐晓敏)

 

#读书##名人##文化#

本文钱基博,钱基博国学必读)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