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您好,今天小编胡舒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经济指标千元的填写,经济指标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经济指标是...

您好,今天小编胡舒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经济指标千元的填写,经济指标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经济指标是指反映一定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名称及其数值。

2、经济现象的名称用经济范畴表述,经济范畴的数量方面则通过数值反映。

3、例如,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是经济范畴,表现这些经济范畴数量方面的名称及其数值“社会总产值××亿元”、“国民收入××亿元”就是经济指标。

4、经济指标在反映经济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数量表现时,是以理论经济学所确定的经济范畴的涵义为依据。

5、  经济指标体系  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经济指标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6、在社会主义国家,根据各种经济事物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和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不同而存在不同联系。

7、与之对应的经济指标可划分为不同的体系。

8、  综合平衡宏观经济指标体系  按照经济指标在社会产品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分为下列前后衔接、计算配套的指标体系:  ①生产要素和生活条件指标体系。

9、分为人口、自然资源、劳动力、生产性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消费资料、物资储备等指标体系。

10、  ②社会生产成果指标体系。

11、即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包括邮电业)、商业(包括外贸)五个物质生产部门的实物产量或实际工作量、总产值、净产值(即国民收入)等指标体系。

12、  ③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指标体系。

13、前者包括生产部门劳动报酬和构成社会纯收入的利润、税收等指标体系,后者包括国家财政部门和金融机构的收支、非生产部门的经费收支等指标体系。

14、  ④国民收入的最终使用指标体系。

15、包括国民收入经过分配和再分配,最后形成可以用于购买实物的消费基金和积累基金指标体系。

16、前者又分为居民个人消费基金和社会集体消费基金;后者分为生产性积累基金和非生产性积累基金等指标体系。

17、  ⑤社会产品实物的流通和消费指标体系。

18、包括运输和交换指标体系,以及表明最后用于补偿原材料燃料消耗、固定资产维修和更新、扩大再生产需要增加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非生产性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增长、物资储备的扩大、居民个人消费和社会集体消费、出口等各种用途的产品指标体系。

19、  ⑥人民生活指标体系。

20、包括吃、穿、用、住等消费水平和教育、科学、文化、体育、卫生等指标体系。

21、  以上各种经济指标体系既有实物量的又有价值量的,两套指标体系应该各自综合平衡并相互对应。

22、为了考核经济效益和实际管理的需要,还应该按性质、时间、空间等因素层层细分和补充,成为各种互相独立而又互相联系的指标体系。

23、  按性质或作用划分的指标体系  主要有:①为综合计算全部物质财富和实物产品价值的各种产品的价格指标体系;②为综合对比不同时期物质财富和实物产品达到的实际水平的各种产品的不变价格指标体系;③表明事物实际规模或水平的绝对数指标体系;④表明事物发展速度、构成或比例的相对数指标体系;⑤反映事物个别水平或总量的指标体系;⑥反映一般水平的平均数指标体系和指数体系;⑦考核生产成果的实物量和价值量指标体系;⑧考核素质和效益的各种指标体系。

24、  从时间上划分的指标体系  主要有:①说明社会经济过去发展状况、现有实际情况和当前经济活动成果的统计指标体系;②根据统计指标体系反映的国情、国力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对未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拟定的近期、中期和远景战略计划指标体系。

25、这两种指标体系不仅在时间上有差异,在范围上也有区别。

26、计划指标体系只包括计划部分,而统计指标体系除包括计划调节部分以外,还包括不作计划的部分。

27、但两者都包括综合平衡、质量、效益、速度、构成、比例等指标体系,在针对共同事物时,在涵义、口径和计算方法上应该一致,以便相互对比。

28、  从空间上划分的指标体系  主要有:①按省、市、自治区以至地、县的块块系统划分的区域性指标体系;②按部、司(局)、专业公司到企业的行政领导条条系统划分的指标体系;③按经济部门、经济类型层层下到企业的业务领导系统划分的指标体系。

29、  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主要指标  一、国内生产总值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 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它是社会总产品价值扣除中间产品价值后的余额,也是社会最终使用于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产品价值之和。

30、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范围包括了国民经济各行各业,在价值构成上避免了中间产品的重复计算,因而能全面地、确切地反映全社会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并具有国际可比性,所以成为社会生产与使用核算的核心指标。

31、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和主要指标  1.生产法及有关指标  生产法是从生产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一种方法。

32、即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总产品价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的价值,从而得到各部门增加值,各部门增加值的总和就是国内生产总值。

33、计算公式为:  增加值 = 总产出-中间投入  (1) 总产出是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总和,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经营的总成果,即社会总产品。

34、以工业部门总产出的计算方法为例加以说明:  工业总产出是工业企业在核算期内生产活动的总成果,即工业总产值。

35、采用“工厂法”计算,即以工业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计算企业工业生产活动的成果,企业内部不允许重复计算。

36、它包括核算期内生产的成品价值、对外加工价值和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价值差额等。

37、  (2) 中间投入是常住单位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消费和使用的所有原材料、 燃料动力和各种服务的价值。

38、 计算中间投入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与总产出的计算口径范围保持一致,即计算与总产出相对应的生产经营过程所消耗的中间产品的价值。

39、二是一般为本期一次性使用的,即本期消耗的不属于固定资产的非耐用品;低值耗品则按本期摊销的部分计算。

40、  中间投入分为物质产品投入和非物质性服务投入,一般按购买者价格计算。

41、  物质产品投入是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换的物质产品。

42、物质产品投入包括货物和物质性服务(货运、邮电通讯、商业和饮食等服务)的消耗,不包括固定资产折旧。

43、  服务投入是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除物质性服务以外的各种服务。

44、包括金融保险、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医疗卫生、行政管理等。

45、  下面介绍工业部门的中间投入的计算方法:  工业中间投入是在工业生产活动中耗用的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及其他实物产品和服务费用(物质性服务费和非物质性服务费)。

46、外购材料指企业为进行生产而耗用的一切从外部购进的原材料及材料、半成品、辅助材料、修理用备件、低值易耗品等,不包括生产过程中回收的废料的价值和自制交库的材料的实际成本,以及计人材料采购成本的自营运输费用;外购燃料指企业为进行生产而耗用的从外部购进的各种燃料,不包括生产过程中回收作为燃料的废料的价值、自制燃料实际成本,以及计人燃料采购成本的自营运输费用,也不包括烧油特别税;外购动力是指企业为进行生产而耗用的从外部购进的各种动力;物质性服务费指企业为进行生产而耗用的除上述中间产品以外的物质性服务费用,如支付外单位的运输费、邮电费、修理费、仓储费等;非物质性服务费指工业企业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对外单位支付的各种非物质性服务,如金融服务费、保险服务费、广告费、职工教育费等。

47、  (3) 增加值是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后的余额,反映一定时期内各部门、各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也就是本部门、本单位对国内生产总值提供的份额。

48、  按生产法计算增加值应注意对增值税的处理,如果总产出包含增值税(销项税额),则中间投入也应包含增值税(进项税额)计算;如果总产出和中间投入均不含增值税,则按此计算增加值还应加上企业在核算期内应交的增值税额,即: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应交增值税。

49、 本期应交增值税-本期销项税额-(本期进项税额-出口退税-进项税转出数)。

50、  2.收入法及有关指标  收入法是从生产过程中各生产要素创造收入的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一种方法。

51、即各常住单位的增加值,等于固定资产损耗、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四项之和,这四项也称为最初投入价值。

52、各常住单位增加值的总和就是国内生产总值。

53、  计算公式为:  国内生产总值 = 固定资产损耗 + 劳动者报酬  + 生产税净额 + 营业盈余  (1) 固定资产损耗是核算期内生产中因耗用固定资产而磨损的价值。

54、按SNA的要求, 应按固定资产重估价的价值和使用年限计算,我国限于条件,暂以固定资产折旧代替。

55、固定资产损耗虽然也是在生产过程中损耗与转移的价值,但它是社会最终产品价值的组成部分,这是与中间投入不相同的。

56、  (2) 劳动者报酬是指劳动者从事生产活动而从生产单位得到的各种形式的报酬,包括工费、福利费及实物报酬。

57、个体劳动者通过生产经营获得的纯收入也列入此项。

58、  (3) 生产税净额是指各部门间向政府缴纳的生产税与政府向各部门支付的生产补贴相抵后的差额。

59、生产税是政府向各部门征收的有关生产、销售、购买、使用货物和服务的税金,包括各种利前税。

60、生产补贴是政府为控制价格又要扶持生产而支付给生产部门的补贴,包括价格补贴和亏损补贴。

61、实行增值税后,生产税中还包括本期应交增值税(产品销项税额与中间投入进项税额之差, 进项税中要扣除出口退税及进项税转出数)。

62、  (4) 营业盈余是指总产出扣除中间投入、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 生产税净额后的剩余部分, 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所得到的盈余。

63、  3.支出法及有关指标  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去向的一种方法。

64、国内生产总值的最终使用包括货物和服务的总消费、总投资和净出口三部分。

65、计算公式为:  国内生产总值 = 总消费 + 总投资 + 净出口  (1) 总消费是指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用于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包括居民消费和社会消费,前者指居民个人满足物质与文化精神生活需要的消费,后者是社会公共服务部门提供给全社会享用的消费。

66、  (2) 总投资是指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投资支出合计,分为固定资产形成和库存增加两项。

67、 固定资产形成是指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购置、建造的固定资产价值,包括各种有形的固定资产和无形的固定资产投资。

68、库存增加是指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库存实物量变动的价值。

69、一般采用 “差额法” 计算,即期末与期初库存价值差额作为库存增加,如库存减少则用负数表示。

70、  总投资 = 固定资产形成 + 库存增加  (3) 净出口是指出口总额减去进口总额的差额,如进口大于出口则用负数表示。

71、出口是指常住单位向非常住单位出售及无偿提供的货物和服务总值;进口是指常住单位从非常住单位购买及无偿得到的货物和服务总值。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