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温暖

冬至,一年中最长的黑夜。北风呼啸,雪花纷飞,天地间一片银白。小镇被厚厚的积雪覆盖,屋檐下挂着晶莹剔透的冰凌,像时间凝结成的泪珠。

阿婆坐在灶台前,用柴火熬着一锅热腾腾的羊肉汤。她动作缓慢却熟练,每块切好的姜片都带着岁月的痕迹。这是她每年冬至必做的传统——为街坊邻居煮一碗驱寒的汤。炉火映红了她的脸庞,也照亮了整个厨房。

“阿婆,今年还送吗?”小石头跑进来,搓着手问。他是邻居家的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只有冬至时才能见到阿婆。阿婆笑着点点头:“当然送,你帮我端去吧。”小石头接过装满汤的大碗,小心翼翼地走在雪地上,每一步都留下深深的脚印。

街上的人家陆续亮起了灯,阿婆的羊肉汤成了冬至的象征。有人送来刚蒸好的饺子,有人带来自家酿的米酒,大家围坐在一起,谈论着过去一年的喜怒哀乐。寒冷的夜晚因为这些简单的分享而变得格外温暖。

窗外,雪依旧在下。阿婆望着窗外,喃喃道:“冬至过了,春天就不远了。”这句话仿佛是一种信念,一种希望,在每个人心中悄然生根发芽。

冬至,不仅是节气,更是一份牵挂,一种传承。在这个漫长的黑夜里,人们用爱驱散寒冷,用善意点亮彼此的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