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晨(伏晨南京)
大家好,小宜来为大家讲解下。伏晨(伏晨南京)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化# 明末学者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晨’,儿童之谣也。”
“天文”就是天象。《易经·贲卦》上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可见,古人是非常重视天文的。
“三代以上”指的是夏、商、周三个朝代。“七月流火”说的是大火星(不是现代意义的火星)向西方移动,天气开始转凉,收获的季节到了。“三星在天”指心星出现在东方,因心星有尊卑、夫妇、父子之象,所以才适合婚姻嫁娶。
“月离于毕”说的是月亮附于毕星,而毕星主雨,是降雨的征兆。“龙尾伏晨”指太阳遮挡住尾宿,使其隐藏不见。
顾炎武说三代以前,人们都懂得天文知识,甚至难以理解的“七月流火”“三星在天”“月离于毕”“龙尾伏晨”等天文知识,在当时都是童谣。
日知录(精)/崇文国学经典普及文库
关于“地心人”的传说,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大家都很感兴趣,在东西方的文明史上都有对“地心人”的描述和记载。
中国的很多神说故事中,都有地心人的记载。在我国唐末五代时期一本由杜光庭所著着的《仙传拾遗》中就有过这样一段关于“平阳谪仙”的记载:
白话文翻译过来就是:
九陇(今四川境内)人张守圭(唐代著名的戍边将领)在仙君山有一个茶园,每年都要雇用一百余名采茶人,男男女女处在茶园里,好不热闹。
一日,来了一个年轻人,说自己孤身一人,没有亲族,愿受雇来采茶。因为他能干又聪明,张守圭很喜欢他,认他做干儿子。不久又来了一位女子,二十岁,也说没有亲族,愿意嫁给干儿子为妻。这女子孝顺贤惠,张守圭对她很好。
某一天山水泛滥,街市上道路被阻隔,食盐,奶酪等吃的东西短缺,张守圭很担心。新媳妇说,不用担心,这是能买到的。于是,她拿着钱走出门十几步,把钱放到树下,用木棍敲树,得到食盐和奶酪拿回来。
后来如果需要什么,张守圭就让她敲树求取,没有得不到的。她的这种道术,她丈夫也会。一次,他和十几个邻居的妇女在塴口的市场上相遇,他就买了一碗米酒给妇女们喝,她们都喝得大醉,而碗里的酒并没减少。很快,这件事远近都传开了,人们都感到惊奇。
张守圭知晓这件事后,就问干儿子的道术是跟谁学的,年轻人说:“我是阳平洞中的仙人,因为有一点小的过错,被谪贬到人间来,不久就得回去“。
张守圭好奇的问,“洞府的大小,和人间的城郭差不多吗?”
年轻人回答说:“洞府有二十四种,各有一个大洞,或方圆一千里,或方圆五百里,或方圆三百里其中都有日月那样飞在空中的光华,叫作'伏晨之根',向下照着洞中,和人世间没什么两样。洞中都有仙王仙官和辅佐的卿相,和人世间的官署职位一样。有得道成仙的人,以及积功德升天复生的人们,都居住在里面,就是这里的民众。每年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三大节日,各洞天都有上界的仙人下来,来观察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善的还是恶的。人世的生死兴废和水旱风雨,事先就在洞中确定。龙神祠庙,祭祀的管理,都受洞府统管。二十四种之外,青城山,峨嵋山,益登山,慈母山,繁阳山,嶓冢山,也都有洞,不在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数内。洞中的神仙官署,像人间的郡县村落一样,不能一一详细记述“。
年轻人将洞府中的秘密泄露之后,不出十多天,这夫妻二人忽然就消失不见了,人们四处搜寻也未找到。
原文如下:
阳平谪仙
阳平谪仙,不言姓氏。
初,九陇人张守珪,仙君山有茶园。每岁召采茶人力百余人,男女佣功者杂处园中。
有一少年,自言无亲族,赁为摘茶,甚勤愿了慧。守珪怜之,以为义儿。又一女子,年二十,亦云无亲族,愿为义儿之妻。孝义端恪。守珪甚善之。
一旦山水泛溢,市井路隔,盐酪既缺,守珪甚忧之。新妇曰:“此可买耳。”取钱出门十数步,置钱于树下,以杖叩树,得盐酪而归。
后或有所需,但令叩树取之,无不得者。其术夫亦能之。因与邻妇十数人,于塴口市相遇,为买酒一碗,与妇饮之,皆大醉,而碗中酒不减。远近传说,人皆异之。
守珪问其术受于何人。少年曰:“我阳平洞中仙人耳。因有小过,谪于人间。不久当去。”
守珪曰:“洞府大小与人间城阙相类否?”
对曰:“二十四化,各有一大洞,或方千里、五百里、三百里。其中皆有日月飞精,谓之伏晨之根,下照洞中,与世间无异。其中皆有仙王仙官、卿相辅佐,如世之职司。有得道之人,及积功迁神返生之士,皆居其中,以为民庶。每年三元大节,诸天各有上真,下游洞天,以观其所为善恶。人世生死兴废,水旱风雨,预关于洞中焉。龙神祠庙,血食之司,皆为洞府所统。二十四化之外,青城、峨嵋、益登、慈母、繁阳、嶓冢,皆亦有洞,不在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之数。洞中仙曹,如人间郡县聚落耳,不可一一详记也。
旬日之间,忽失其夫妇
#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
城阳汉墓群位于即墨区通济街道华桥村东500米处,黑龙江北路华桥公交站旁边,为汉代墓葬群。现存南北两座墓葬,两墓相距约50米。北面的一座墓当地群众称之为“梁王坟”,高6米,面积约900平方米。南面的一座群众称之为“拜坟台”,高约4米,面积约200平方米。这两座在墨水河北岸的汉墓当年因在驻军防区内,保护较好而未被破坏。
据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记载:“城阳古不其城古冢八,相传为伏湛及其后代子孙之墓,存以俟考。”据考证,这里原有墓葬十五座,现仅剩两座。其余13座均在1958年和1966年先后两次被破坏无遗。其中,伏湛墓在今城阳城子村北,墨水河南岸,墓高10米,占地350余平方米。1979年在城子村还出土了部分画像和画像砖。从被破坏的墓葬遗迹看,墓室用砖、石垒砌而成,墓室大小各异,石墓门上刻有画像,雕刻手法为高浮雕和浅浮雕相结合。1984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公布,将城阳汉墓群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伏湛(?―37年),字惠公,琅琊东武(今山东诸城)人,西汉经学家伏胜(伏生)之后,东汉初年大臣。伏湛生性孝顺友爱,少时继父业,教授数百人。汉成帝时,因父功绩任博士弟子。至王莽时任绣衣执法、后队属正。更始帝刘玄即位,任其为平原太守。东汉光武帝即位,任其尚书,主管制定旧有制度。建武三年(27),任大伏湛,封阳都侯。建武六年(30),改封不其侯,食邑3600户。建武十三年(37)去世。据记载,不其侯传自伏湛始,经伏翕、伏光、伏晨、伏无忌、伏质、伏完和伏典,共八代,前后共185年(三国时被曹操灭族),皆葬于不其。至于伏湛是否真的葬于不其,有争议,有待考证!
本文伏晨(伏晨南京)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